费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 ||||||||||||||||||||||||
2020-03-27 作者: 点击数: | ||||||||||||||||||||||||
|
||||||||||||||||||||||||
“十二五”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也是全县融入“鲁南经济带”发展的重要机遇期,更是加快推进“生态费县”建设,精心打造“一城五地”现代化经济强县建设目标极其重要的时期。科学编制并实施好“十二五”规划,对于创新发展思路,适应发展环境新变化,把握发展新机遇,应对发展面临的新挑战,全面落实建设小康社会新要求,实现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十一五”时期,是全县经济综合实力提高最快、城乡面貌变化最大、人民群众得实惠最多的时期,为“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今后五年,全县经济社会发展面临严峻的风险与挑战,同时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重大发展机遇和美好发展前景。 “十一五”期间,全县上下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牢牢把握融入“鲁南经济带”发展的重大战略机遇,积极应对金融危机带来的不利影响,坚定信心,解放思想,创新发展理念,转变发展方式,狠抓工作落实,推进科学发展,全县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显著成就。 1、经济实力进一步壮大 2010年,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90.98亿元,比2005年增加88.78亿元,年均增长13.3%。地方财政收入达到5.53亿元,年均增长19%。规模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和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分别达到79.5亿元和62.3亿元,年均增长10.4%和18.9%。金融机构存、贷款余额分别达到103.4亿元和84.1亿元,年均增长19.4%和24.1%。经济总量持续提升、发展速度保持较高水平。 2、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 三次产业结构由2005年的15:52:33调整到2010年的14.5:50.9:34.6。粮食生产稳定增长,农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农业产业化经营取得新进展,优质农产品产业带建设成效明显,是“全国核桃产业十强县”、“全国经济林产业示范县”、“全省烤烟强县”,被列为全国产油大县。“工业强县”战略得到有效实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达到89.5亿元,占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46.9%。高新技术产业产值达到35.5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18.59%。商贸流通、交通运输、金融保险、信息服务、仓储物流等成为服务业发展的中坚。 3、增长方式进一步转变 经济增长方式转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提高生产技术水平和劳动者素质。坚持工业化、城镇化与生态文明同步推进、协调发展,确立绿色经济、低碳经济、循环经济发展方式;按照“减量化 、再利用、资源化”的原则,走低碳发展的路子,生态环境和资源保护力度加大,可持续发展能力增强,大气污染治理效果明显。城市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85%,万元GDP能耗,规模以上工业万元增加值能耗,二氧化硫和COD排放量,全面完成“十一五”规划目标。耕地实现总量平衡,保有量超过127万亩,森林覆盖率逐年提高,2010年达到44%。 4、城乡园区进一步发展 城镇化水平由2005年的33%提高到2010年的43%。开展了乡村清洁,建设生态文明新村,市、县级“五型”示范村等活动,城乡环境得到改善。全县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加快。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完成7座中型水库、90座小型水库除险加固工程、16.5公里祊河右岸防洪堤工程和41.8万人饮水安全工程;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到77%;完成总投资2.1亿元、2016个农田水利建设项目。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完成改造和硬化农村公路里程2174.5公里,全面实现了“村村通”硬化路。改建了京沪高速公路汪沟出口、岚济路费县段,改造了垛南路、义流路刘庄至马庄段、塔城路县城至南张庄乡段和费梁路费城至朱田段等5条县乡道路,完成了沂邳路改建工程。城乡公交服务明显改善。扎实推进了“一创六建”活动,县城道路改造、绿化、亮化和环卫等工作成效显著。完成了县城污水处理厂及污水管网配套工程和温凉河橡胶坝工程。成功创建“省级园林城市”和“省级卫生县城”,荣获“山东省最佳投资城市”称号。城镇规模、现代化水平和辐射带动能力不断提高。 园区重点项目建设实现新突破。全县新开工建设总投资亿元以上的重点项目18个,费县电厂一期工程、新时代药业二、三、四期工程、费县沂州水泥一、二期工程、银光化工、临沂盛丰热力纸面石膏板、泰森木业、中粮油脂等一大批项目建成投产。费县中华奇石城、罗欣阳光医药包装、曙光铸造、山东忠材铝业、新时代星级宾馆和新天居生态园酒店等项目已开工建设。 5、改革开放进一步加快 农村税费改革和综合配套改革得到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开局良好;素质教育改革全面推广;县直企业改制工作实现新突破;企业上市资源培植工作稳步推进;行政管理改革进一步深化;政府投融资行为进一步规范;国有资产监管体制和城市管理体制改革取得重要进展;全省“鲁南经济带”战略布局“费县区域”融合发展工作有序开展;统一内外资企业所得税、增值税转型全面推进;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有序进行;经营性土地使用权招拍挂出让制度普遍推开;创新土地管理制度,旧村改造、村庄合并搬迁、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二三产业用地置换、处置闲置土地、地下地上空间开发等“节地八法”取得实效。对外开放进一步扩大,2010年全县进出口总额达到2.57亿美元,全县“十一五”期间累计实际利用外资6560万美元,完成进出口总额9.7亿美元。 6、民生建设进一步加强 全面落实义务教育免费政策,2010年,义务教育普及率达到100%,高中入学率比2005年提高了11个百分点。医疗卫生设施建设和服务能力明显增强,城市社区卫生服务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覆盖率达到99.97%。食品药品监管体制和机制逐步完善,食品安全保障体系基本建立,药品监管水平明显提高。人口继续维持低生育水平,年均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7‰以下。社会保障和劳动就业稳步发展,五年新增就业再就业人数3.6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5%以内,五年累计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8.6万人次。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稳步提高,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由2005年的7980元和3520元增加到2010年的14200元和6665元,年均增长12.2%和13.6%。城镇低保实现动态管理下的应保尽保,农村特困群众得到有效救助,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线逐步提高,社会保障体系初步建立。综合减灾应急处理机制逐步健全。消费结构升级较快,服务性消费比重大幅提高,新闻出版、广播电视、文化娱乐、体育卫生、妇幼保健、老龄事业都取得明显进步。 回首过去的五年,是全县人民锐意进取,真抓实干,开拓创新、科学发展的五年,是全县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巨大成就、连续跃上新台阶的五年,为“十二五”及今后一段时期的发展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一是坚持与时俱进,继续解放思想。更新发展观念,立足费县实际,抓住发展机遇,确立了“总量翻一番,人均过三千;打造能源建材城、医药化工城、木业家具城,建设鲁东南地区重要制造业转移承载地和山水奇石、休闲宜居的临沂特大中心城市的卫星城”的发展目标,探索出一系列推进工作的新方法新路子,并在实践中不断完善。 二是科学谋划,实施重点突破。坚持科学发展,始终狠抓招商引资,优化投资软环境,全面提升服务质量,开创以商引商引资工作新局面,有效促进了一批大项目建设和全县三次产业结构、财政收入结构的逐步优化,夯实了跨越发展的基础。 三是标本兼治,创优发展环境。坚持把优化发展环境放在突出的战略位置,不断转变政府职能,推行政务公开,简化办事程序,提高行政效率,有力地促进了全县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快速发展。 四是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统筹三次产业、区域、城乡、人与环境融合发展,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全面提升发展的质量和效益。 五是完善机制,狠抓工作落实。建立健全激励干事创业的机制和制度,有效调动各级各部门的工作积极性,同心同德,真抓实干,争先创优,推动了“十一五”规划目标的顺利实现。 同时也应看到,全县经济社会发展中仍然存在许多不容忽视的矛盾和问题,主要是:经济总量偏小,结构不尽合理,新兴产业发展不快;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有待提高,财政收入和税收占全县生产总值的比重较低,城乡人均收入增长较慢;农业产业化程度不高;工业主导产业优势不突出,带动能力强的大型骨干企业数量少,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强;消费拉动能力偏弱,红色文化旅游资源优势发挥不充分,服务业发展相对滞后;园区产业集聚度不高、产业链短小,城区综合服务功能不很完善,城区产业园区相互促进、融合发展机制有待健全;区域发展不平衡,城乡统筹发展任务艰巨;改革面临的深层次问题明显,体制机制不活的问题依然存在;就业压力较大,保障和改善民生任务繁重。这些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十二五”期间,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努力加以解决。 “十二五”期间是全县加快推进“生态费县”建设,精心打造“一城五地”现代化经济强县目标,全面推进鲁南经济带“费县区域”跨越式发展进程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也是各类制约因素逐步显现、各类矛盾交织、发展面临更多考验的挑战期。 1、面临的主要挑战 “十二五”期间,国际国内不确定、不稳定因素依然较多,各种结构性、深层次矛盾和问题进一步凸显,情况错综复杂,既面临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艰巨任务,又面临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巨大压力,周边区域经济结构大同小异,区域间的发展竞争十分激烈。 一是面临着区域竞争更趋激烈的挑战。围绕抢占未来发展战略制高点,国际国内竞争更加激烈,发展外向型经济的区位优势不足,加快发展内需型经济带来更大的区域竞争压力。我县与周边市、县的产业体系相近,还没有完全形成优势互补、合作共赢的格局,在区域发展竞争上面临新的压力。特别是县域北部蒙山旅游资源开发落后于相邻的蒙阴、平邑,极大地削弱和分流了我县的旅游客源;县域东边的兰山区义堂和马厂湖加工制造区的产业主体和产业发展方向与我县重叠度较高,义堂、马厂湖两个产业区的外部发展条件相对优厚,政策扶持力度大、要素资源丰富、基础配套较为齐备,严重挤压着我县的发展空间,对我县发展带来严峻挑战。 二是面临着传统产业转型的挑战。我县能源建材、医药生化单个企业规模较大,但产业链条短,主导产业不很突出,配套产业发展零星分散,产业集群发展缓慢。先进制造业、生产性服务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等发展滞后,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仍需提升。现代服务业所占比重依然偏低,优势产业不明显,加工制造区配套结构失衡,制约精深加工制造业发展和物流功能的发挥。 三是面临着资源环境制约的挑战。我县矿产、土地、水等重要资源将面临长期偏紧的局面,经济社会加快发展与资源环境约束矛盾日益突出。城市的快速扩张、经济发展对资源的依赖程度高,资源特别是化工原料消耗过快,资源环境压力加大,产业发展与生态环境建设的矛盾比较明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的任务比较艰巨。 四是面临着对外开放的挑战。当前,金融危机余波未消,全球外需增长依然缓慢,投资和贸易保护主义进一步抬头,出口和利用外资的难度增加,在发展外向型经济上,我县同时面临扩大总量与提高质量双重压力。 五是科技创新能力不强的挑战。研发投入占GDP比重偏低,对技术创新研究开发、产业化前期成果孵化、中间试验等环节的投入不足;企业产学研技术创新体系还不完善;科技创新能力和劳动者素质与产业结构升级的要求还不适应;创新型人才储备不足,自主创新机制不活;高新技术产业规模偏小、层次不高,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较低;中心城区功能不完善,园区建设尚未形成产业聚集功能,科研院所数量不多、规模偏小。 2、面临的主要机遇 我县位于“鲁南经济带”中东部,区位优势明显。铁路公路交通发达,京沪、日兰高速纵横县域,建材化工资源比较丰富。“十二五”及今后一个时期,全县经济社会发展总体上处于加快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 一是面临着国际产业调整转移的机遇。未来五年,国际国内经济将进入新一轮的结构调整期,产业转移步伐力度都将加大。我县正处于工业化加速发展阶段,其广阔的市场、丰富的劳动力和成本较低的优势,能够在更大规模和更高层次上承接先进技术、资本和产业转移。我县与周边发达地区相比,具备明显的土地、仓储等生产成本优势;与欠发达地区相比,又具备靠近临沂市区的明显的区位、铁路公路运输和综合服务优势,对于承接产业转移、同步参与新一轮技术创新、带动产业转型升级,加快提高全县在产业分工中的份额和地位都是难得的发展机遇。 二是面临着国内转变发展方式的机遇。“十二五”期间,我国将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上强力攻坚,绿色经济、低碳经济、循环经济将成为发展主流,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将得到优先发展。转变发展方式是以科技创新引领高碳产业走低碳发展的轨道,经济发展方式将从生产主导型向消费主导型转变、从依赖外需向扩大内需方向转型。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逐步提升,整个社会的消费力普遍提高,将为我县加快形成以新型高端制造业、医药生化、市场服务、仓储物流、生产性服务经济为主的经济结构提供有力支撑。 三是面临着“鲁南经济带”加快发展的机遇。未来五年,“鲁南经济带”在全省区域发展战略中的地位将进一步提高。随着新菏兖日铁路电气化改造、新泰至台儿庄高速公路的规划建设以及日照-东明原油管道等国家、省、市重点工程的相继建成投产,将有力推动全省区域发展格局的战略调整,促进“鲁南经济带”生产要素的良性流动和资源的合理配置,更好地发挥我县的比较优势,推进产业转型和城市功能布局调整,给我县带来政策、资金、项目、重大基础设施建设等多重叠加发展机遇。 四是借鉴鲁南临港产业区改革试点经验的机遇。我县同属以日照、临沂为主体的临港经济区,利用区位优势,采取西借“运河经济区”产业优势,东融“临港经济区”先进产业及现代物流发展。借鉴鲁南临港产业区省级综合配套改革先行先试的成功经验,为全县“十二五”及以后经济社会发展与改革提供了前所未有的重大发展机遇。 五是面临临沂市区北进西推扩张带动的机遇。《鲁南经济带区域发展规划》确定临沂为鲁南重要的“建材中心、商贸物流中心、优质商品粮生产加工基地”,“培育形成以长江三角洲及豫皖地区为主要市场的鲁南瓜菜基地”和“以加工制造业、高技术产业、文化旅游特色产业等产业为中心的现代产业体系”。南坊新区加快扩展、义堂工业集聚度的大力提升和马厂湖园区产业外延功能迅速增强,特别是新桥镇全部、汪沟镇主体和方城镇大部划归兰山后,行政和经济版图的变动,使我们缩小产业布局区域,积蓄发展重力,借助与划走三镇原有经济社会同体基础,融入临沂市区经济一体化发展进程的优势独特,对接产业扩展外延转移的区位优越,面临着借乘临沂经济扩张带动的巨大发展机遇。 3、“十二五”发展趋势 “十二五”期间,农业将保持稳定增长,工业延续平稳较快增长的态势,服务业呈现快速增长势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优化经济结构,重视社会民生的力度将进一步加大。随着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投资拉动作用局部将有所弱化,但推动经济增长主动力的地位不会改变,重点将转向改造提升传统优势产业,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城乡居民消费加快升级,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会明显增强。出口虽然呈现较快增长的局面,但也面临着劳动成本上升、人民币升值预期增强等因素的制约。同时,由于出口规模不大,对经济的影响也不会发生大的变化。 总之,“十二五”时期,我县面临着机遇和挑战并存、机遇大于挑战,总体上有利于加快经济社会发展的环境。全县上下务必增强发展的紧迫感和责任感,紧紧把握并利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立足科学发展,着力自主创新,完善体制机制,促进社会和谐,努力实现我县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 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十二五”时期的指导思想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以科技进步和技术创新为支撑,以建设生态费县为目标,精心打造临沂卫星城和新型工业重地、品牌农业基地、休闲旅游胜地、文化产业高地和安居乐业福地“一城五地”现代化经济强县。 1、坚持科学发展 坚持把科学发展作为“十二五”时期发展的主题。抓好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增强机遇意识、危机意识和创新意识,充分利用各种有利条件促进发展。抓住省、市加快鲁南经济带发展的重大政策机遇,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实施骨干企业带动、工业园区带动、技术创新带动和外向经济带动战略,突出发展支柱产业、优势企业和品牌产品,以建设三大产业基地为重点,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充分发挥县城、经济开发区的带动功能和产业集聚效应,打造高端装备制造业、医药生化、木材精深加工、新型建材等产业链群,配套发展相关产业和现代物流产业,尽快扩充经济总量,形成产业集群。走高端、高效、低碳产业发展之路,着力完善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体制机制,挖掘好、整合好、利用好我县优势资源,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优化发展环境,实现我县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2、坚持转型发展 把转方式作为推动科学发展的重大任务和主攻方向,把调结构作为转方式的战略重点,把内需拉动作为经济发展的主动力。调整县城和探沂、刘庄、胡阳三镇的战略发展定位,将县城定位于临沂市区的同轨卫星城,探沂、刘庄和胡阳定位于近轨卫星镇,提高产业承载对接功能,坚持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并举,着力提高先进制造业的竞争力、现代服务业的贡献率;调整投资与消费的关系,重视提高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力,促进经济发展方式向结构转型、产业升级、内涵提升、集约增长转变,全面提高我县经济发展的速度和质量,实现包容性可持续发展。 3、坚持创新发展 坚持科教兴县和人才强县战略,充分发挥青岛理工大学费县分校等科研院所的科研人才优势,把科技进步和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发展的战略基点和调结构、转方式的中心环节以及推动科学发展的原动力,建立完善创新体系,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和综合竞争力提升,努力抢占新一轮发展制高点。建立和完善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推进自主创新,提高原始创新能力、集成创新能力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推进体制创新、技术创新、管理创新。优化自主创新环境,优先发展教育,全面提高劳动者素质;注重人力资源能力建设,构建我县发展的人才优势。加快建设创新型企业、创新型园区、创新型城市、创新型社会,凝聚发展新动力,切实增强全县自主创新能力,形成具有费县特点的创新之路。 4、坚持绿色发展 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放在经济社会建设的突出位置,充分发挥南部山区和北部蒙山塔山山水画卷以及中部祊河碧水绿树画廊的生态绿色资源优势,深入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提升宜居宜业新县城功能,加快推进“人文生态城区、绿色生态农区、葱郁生态山区、画廊生态河域和产业生态园区”的融合发展进程,加快生态区功能配套建设步伐,大力推进节能减排,强化污染防治,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绿色经济、低碳经济,建设绿色费县美好家园。 5、坚持和谐发展 推进覆盖城乡、功能完善、布局合理的公共服务体系建设,解决好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就业、就医、上学、住房、安全等实际问题。更加注重社会公平正义,更加注重基层基础工作,更加注重改革发展稳定,从建设和谐社区、和谐村镇入手,促进全县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谐发展。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根本立足点,深入实施民生工程,加快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大力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健全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积极发展面向民生的公益性社会服务,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和人的全面进步,实现强县与富民的有机统一。 6、坚持跨越发展 加大跨越式发展的体制改革和创新力度,建立更具活力、更加开放的经济机制,树立全球化意识、多元化理念,在更广领域和更高层次上参与国际合作与竞争。把争先进位作为发展的目标、工作的标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充分发挥我县产业、资源、技术和人才优势,选准切入点,实施重点突破,弯道超越,推动经济社会实现跨越发展。 ---打造临沂卫星城。加快对接临沂、融入临沂步伐,精心打造一流的宜居宜业城市。加速县城改造。完成“两河” 片区综合开发,建设精品城市建筑群、景观带,全面提升县城品位;加大县城美化亮化绿化力度,改善交通条件,增强配套功能,规范城市管理,提高县城美誉度。加快推进小城镇建设。优化城镇布局,改善基础设施,提高公共服务能力,扩大城镇容量,促进人口、产业聚集,建设一批工业型、生态型等产业特色突出的小城镇。 ---构建新型工业重地。做实做强经济开发区,打造高新技术产业聚集地。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争取更多更好的战略性项目和重大产业性项目落户费县。增强工业经济核心竞争力,提升人造板、水泥、民爆器材、装备制造业等传统优势产业,发展新医药、新型造纸、金属镁深加工等新兴产业。实施品牌战略,争创一批国家级、省级名牌产品;加强自主创新,建设一批国家级、省级企业技术研发中心。 ---构建品牌农业基地。不断调整农村经济结构,全力发展高效生态农业。围绕建设优质农产品基地,加快土地流转,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品牌培育力度,壮大烤烟、板栗、核桃、瓜菜、金银花、食用菌等优质农产品生产基地,培植一批带动力强的龙头企业,推动传统农业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市场化发展。 ---构建休闲旅游胜地。积极争创省级旅游强县。优化生态环境,加快“绿色费县”建设,营造宜行宜游的生态环境。加快重点旅游项目建设,实施蒙山综合开发,增强景区吸引力;完成中华奇石城项目建设,打造独具特色的奇石旅游商业区;完善沂蒙山小调诞生地、大青山胜利突围纪念广场设施,打造红色文化旅游胜地;实现许家崖景区与芍药山万亩核桃园对接,打造南部生态旅游圈。积极发展工业游,培育特色生态观光农业游,大力发展农家乐。 ---构建文化产业高地。繁荣文化事业,壮大文化产业。完善县、乡、村文化设施网络,实施好“五大文化惠民工程”,建设博物馆、文化中心等一批特色鲜明、功能完备的文化亮点工程,培育一批有影响力的文化企业。精心塑造文化品牌,丰富“费县石”、“沂蒙山小调”、“颜真卿”等文化品牌内涵,培育特色精品文化品牌;规划建设一批文化名镇、文化名村。 ---构建安居乐业福地。切实改善民生,不断提高群众幸福指数。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建立城乡一体的公共服务、社会管理体制,解决就业、就医、就学、住房、安全等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实际问题。完善社会保险制度,建立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严格环境保护,加强城乡环境整治,促进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打造环境优美宜居宜业的美好家园。 根据“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任务和指导原则,结合国家和省、市“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目标,我县到“十二五”末,实现全县生产总值、地方财政收入和城乡居民收入三个翻番,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全覆盖,建成全面小康社会。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为: 1、经济发展水平显著提升 到2015年,地区生产总值达到315亿元,年均增长15%,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为28亿元,第二产业增加值为172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为115亿元;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5400美元,年均增长14.2%;地方财政收入11.6亿元,年均增长20%。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8.9:54.6:36.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120亿元,年均增长18%。规模以上固定资产投资五年累计完成300亿元。完成进出口总额51400万美元,年均增长16%。科技自主创新能力显著增强,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26%以上。实现税收收入13亿元,占GDP比重提高到4.5%。 2、社会民生保障持续改善 到2015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25500元和11500元,年均分别增长12%和12%,与经济增长基本保持同步;农村基本公共服务水平显著提升、生活环境明显改善。中心城区新增供热面积争取突破300万平方米。年均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7‰以内,城乡就业水平进一步提高,城镇人口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以内。加快完善各项社会保险制度,建立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国民平均受教育年限增加到11年。公共卫生和医疗服务体系比较健全。社会保障覆盖范围不断扩大,城镇基本社会保险覆盖率达到95%以上,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和新型农村养老保险覆盖率达到100%。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覆盖率提高到100%。防灾减灾能力进一步增强,社会治安和安全生产状况进一步好转。 3、和谐社会建设稳步加强 区域经济实现联动发展,初步形成城乡统筹的发展局面,基本完成“城中村”改造,加快零星居民点撤并建立社区工作,形成一批和谐新型社区与和谐文明村镇。建立起公平的收入分配、公共服务、社会管理体制,城乡一体化、民主法制、精神文明建设取得新进展,社会事业更加繁荣,构建和谐社会取得新进步。 4、改革开放进程明显加快 立足我县发展现状和发展优势,面向县域内外,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并重,引进外资与启动内资并举,招商引资与以商引资并行的发展战略,招商引资工作再上新台阶,到2015年,实际利用外资额达到1300万美元。行政管理、财税、社会事业、城乡管理等体制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经济外向水平和质量明显提升。 5、自主创新能力显著提高 到2015年,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26%。“沂蒙特产”为典型的农业名优新特产品、以“银光”为代表的现代新型工业和以现代物流为优势的服务业等系列产品品牌、驰名商标建设明显增强,形成一大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知名品牌、国际竞争力较强的优势企业;知识创新和技术辐射能力明显增强,初步建成创新型城市。 6.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 加快生态区建设步伐,加强北部和南部山地丘陵防护林体系及园区生态绿化隔离区建设,到2015年,森林覆盖率达到46%;依靠科技进步,创新资源利用技术,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严格控制和治理二氧化硫、COD、氨氮、氮氧化物排放量,全县万元GDP能耗和水耗比“十一五”期末明显降低,工业废水回收利用率明显提高,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提高到90%。城市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93%以上,城市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100%,生态环境质量显著改善,城市空气质量优良率达到98%以上, 生态环境进入良性循环。 按照调整增量、优化存量、扩大总量的原则,坚持高端引领、优势支撑、新兴拓展、特色取胜,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加快发展现代工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着力发展现代服务业,提升产业整体水平和核心竞争力,全面增强产业发展内驱原动力和后发优势,创建我县产业发展新局面。 以提高农民收入和增加农产品有效供给为核心,稳定完善农村政策,深化农村改革,调整农业产业结构,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农业科技进步,健全农村市场体系,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科技发展水平,构建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巩固加强农业基础地位,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促进农业持续增效,农民持续增收,农村经济全面发展。到2015年,农业增加值达到28亿元,年均增长4.1%左右。 1、调整优化农业结构 加快调整优化农业产业结构,依靠科技提高粮食单产、增加总产,提高经济作物品质和效益,推进农业向高端高质高效发展,提升农业竞争力。加大政策扶持、市场拉动、科技支撑力度,推动优势产业做大做强,特色产业做高做精,传统产业改造升级,新兴产业迅速崛起,在稳定提高粮食生产能力的前提下,调整优化种植业,大力发展特色农业,加速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到2015年,种植业与林牧渔业产值之比调整为48:52。建立结构优化、布局合理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 稳定发展粮食油料生产。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认真落实农业四项补贴等各项惠农政策,以省、市规划为指导,按照不同区域的生产特点、制约因素和增产途径,统筹实施水利骨干项目、基本农田、粮食科研创新能力、良种繁育和农技推广体系、农业机械化体系、防灾减灾体系、农业生态环境保护体系、粮食仓储物流和加工能力等八大工程建设。统筹实施国家新增千亿斤、省千亿斤和市百亿斤粮食产能规划,搞好列入国家新增千亿斤粮食产能项目建设。全县建设25万亩优质专用小麦、15万亩优质玉米、15万亩优质地瓜、2万亩优质水稻生产基地。到2015年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80万亩,总产达到33.4万吨;花生种植面积30万亩,总产量10.5万吨,确保全县粮食油料供应安全。 做强农业特色产业。蔬菜菌类、林果花卉烟草、草药金银花、畜禽养殖、水产养殖等是我县现代农业的五大优势特色产业。立足县域各地资源,发挥区域比较优势,扩大设施农业种植面积,建设优质农产品产业带,发展优势特色农业。 ---蔬菜菌类产业。蔬菜是现代农业的高端、优质、高效产业。以胡阳、薛庄、上冶为重点,建设优质有机绿色蔬菜、瓜类生产基地。以精化日光温室和大棚种植,避雨种植,遮阳栽培防虫网覆盖栽培为技术支撑,大力发展设施蔬菜,挖掘提升地方名产蔬菜,促进我县名产蔬菜品牌化,推行标准化生产和精深加工,重点发展脱水蔬菜、速冻蔬菜、保鲜蔬菜、调理食品等,做深做精加工出口蔬菜。到2015年,瓜菜面积达到30万亩,其中设施栽培面积10万亩,总产量105.5万吨。食用菌市场前景广阔,充分利用粮食作物秸秆和农业生产的其他废弃物,在费城、城北、胡阳、马庄建设优质特色食用菌生产加工基地,加快发展食用菌种植产业,提高种植的标准化和规模化水平,增量提质,促进食用菌种植大发展,“十二五”期间达到年均增长15%,成为我县农业优势特色产业的一个新亮点。 ---林果花卉烟草产业。以林业生态工程建设为重点,大力保护、培育和合理利用森林资源,建设林业生态体系和林果产业体系,引导扶持苗木花卉产业发展,实现生态良性循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的有机结合。“十二五”期间,在加快“八大林业工程”建设的同时,重点抓好名、特、新、优经济林和苗木花卉产业基地建设工程。到2015年,完成新增造林面积15万亩、新增林业用地9万亩,新育苗1.7万亩。初步建成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林业生态体系。果业是我县重要的高效优势特色产业。主要以新品苹果、桃、丰水梨、大樱桃、葡萄五大水果和板栗、核桃两大干果为重点,做大优势果品;集中打造马头崖板栗、芍药山核桃、蒙山樱桃、薛庄丰水梨等特色生产基地,不断提升品质,做精特色果品。到2015年,全县果园面积稳定在57万亩以上,其中优质核桃面积15万亩,板栗面积18万亩;果品产量达到32万吨;果品商标品牌达到8个,全国知名品牌2个;市级以上果树标准化生产基地达到6个;果品专业合作组织达60个;完成县级以上林果科研项目10个。苗木花卉是山东“十二五”期间重点发展的农业新兴产业。结合我县开发培育林果育苗,重点发展苗木花卉产业,强化优良新品种选育,发展花卉容器育苗和设施栽培,加快生产基地和示范园建设,发展苗木花卉深加工和配套产业,保证苗木花卉产品质量和周年化供应,达到苗木花卉产业产值年均增长20%。大力推进烤烟生产基地化,以基地单元建设对接名优卷烟品牌,到“十二五”末,烟叶原料基地化对应品牌达到80%以上。建成“四个基地单元”,每个基地单元承担5万担计划,总量达20万担,实现由传统烟草农业到现代烟草农业的转变。 ---草药金银花产业。充分利用山地、丘陵、荒地和河边、田埂等土地资源,大力发展县域金银花、茵陈、何首乌等品种资源丰富、质地优良的中草药材种植业,加大对名优特色中草药材的保护力度,加快推行原产地等标识制度,整合零星资源,挖掘珍稀新品,规划草药种植区,打造“沂蒙”中草药材品牌,以金银花种植为主重点,加快推进标准化生产和质量检测体系。到2015年,金银花面积达到30万亩,其他名优特色品种都有较大发展。 ---畜禽养殖业。以规模化、产业化、标准化、生态化和品牌化为重点,以科技进步和依法治牧为保障,统筹畜禽产品质量安全、公共卫生安全和生态环境安全,加快完善畜牧业养殖基地建设;实施规模化养殖、品牌创建、良种培育、五大核心产业链条、动物疫病防控、科技创新、质量安全保障、畜禽产品产销对接八大提升工程。优化畜牧业内部结构,重点发展肉牛、奶牛、羊、驴和兔等食草类畜牧绿色养殖,大力推行猪、鸡、鸭、肉鸽等食粮类畜禽生态化养殖,加快推进现代畜牧业发展进程。到2015年,全县畜禽养殖专业村达到170个,畜禽规模化场区670个,畜牧合作组织600家,获省级以上无公害绿色畜产品认证的品牌达到30个。全县畜牧业产值达到25亿元,比2010年增长42%,畜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比重达到46%以上。 ---水产养殖业。按照“环境优美、技术规范、产品安全、渔业增效、渔民增收”的发展目标,充分发挥我县“百库千塘”水面资源优势,以优质水产品基地建设和创建水产品牌为支撑,合理开发利用养殖水域,发展名优特色淡水水产养殖,实施“四个一”工程,规划发展无公害水产品基地5个,省级旅游休闲渔业基地1个;调整水产养殖结构,优选培育名优新品,实施生态养殖修复工程,提高集约化、标准化、生态化、品牌化、现代化养殖水平,到2015年,养殖面积达到5万亩,水产业总产值达到1.33亿元。 2、推进农业“五化”发展 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标准化生产、品牌化经营、良种化种植、国际化竞争。积极扶持发展一批产业关联度大、带动能力强的农业龙头企业和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农业积和产业”,培植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开发创建农产品知名品牌,完善农产品市场体系,实现农业稳定发展。 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通过做大做强本土企业、引进知名企业等手段,引导推进农业积和产业的发展,实现农业产销一体化发展。建立完善的产业化经营体制,积极推动专业合作社、行业协会的发展,鼓励大兴工商企业、服务业到农副产品产地创办或者与农户、合作组织联合投资农副产品加工和销售企业,促进农业与二三产业跨产业深度融合,实现单一农业向“接二连三”的“农业积和产业”转变。到2015年,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达到200家,其中省级龙头企业达到10家,市级龙头企业达到30家。 切实推行农业标准化。进一步健全动植物疫病防治体系和农产品质量检测体系,扩大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的生产和供应,为城乡居民提供优质安全的农副产品。到2015年,建立起比较完善的农业标准体系、农产品质量检测体系和农产品质量认证体系;优质农产品基地达到25万亩,农产品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发展到15万亩,“三品”认证面积6.5万亩,认证“三品”80个。 加快推动农业品牌化。在夯实农业标准化的基础上,推进农业品牌化,以市场为导向,以满足多样化、优质化消费为目标,引导土地、资金、技术、劳动力等生产要素向品牌产品优化配置。整合现有品牌,切实解决“杂、乱、小”的问题,着力打造“沂蒙”知名品牌、驰名商标,加快农业品牌化建设进程。到2015年,全县果品商标品牌达到8个,实现全国知名品牌2个,获省级以上无公害绿色畜产品认证的品牌达到40个。 全面推广农业良种化。实施农业良种工程,以良种公关和源头创新为重点,强化种质资源保护、引进和利用,支持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农业良种育种技术研究,加快农业新品种升级换代。进一步加强良种的开发与推广,抓好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应用。到2015年,实现全县良种覆盖率达到100%。 稳步推进农业国际化。加快农业与鲁南蔬菜批发大市场的融合对接,推进农业外向化质量。鼓励生产、加工和流通环节采用国际标准或国外先进标准,为出口农业的发展创造宽广的空间。发挥龙头企业的带头作用,瞄准世界科技前沿,抢占标准化的制高点。积极引导外商向农业综合开发等相关领域投资,提高农业对外开放层次。 3、大力培育农产品市场体系 实施农产品市场流通体系建设工程,进一步健全完善以县城农产品批发市场为中心、各专业市场为骨干、乡镇集贸市场为基础的农产品市场体系。培育经营规模大、管理水平高、具有价格形成能力的大型农产品交易市场,形成农产品产地、销地批发市场与农产品超市相互贯通的产销市场网络。大力推进农业与二、三产业的融合,促进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积极培育市场流通主体,发展经销商代理商队伍,支持农民创办农产品流通专业合作组织,鼓励发展农产品收购、运输、存储、加工、配送等功能一体化的新型流通业态,加强农产品市场信息网络建设,加快发展连锁经营、直营配送、冷链物流、农超对接、电子商务等现代流通方式,促进农产品产销有效衔接,引导农产品有序流通。加强农产品营销促销服务,培育大型农产品展会,促进农产品贸易。积极改造农贸市场,提高交易服务功能,规范市场管理制度,推行农产品质量安全市场准入制度。到2015年建设规范化农产品批发交易市场16处,发展农村合作组织1500个。 4、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紧紧围绕现代农业发展,继续加强农田基本建设,以科技创新为动力,大力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提高农业装备水平,改善农业的生态环境,全面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十二五”期间,着重加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主要完成大中小型水库灌区节水改造、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小型水源工程、许家崖水库除险加固、移民后期扶持工程等农田水利建设,搞好祊河、浚河、小涑河、温凉河部分河段治理和河道拦蓄工程建设、小型河流重点河段的治理以及重点拦河闸涵建设,继续推进高标准节水示范项目建设,努力扩大农田有效灌溉面积,改善小流域水利设施,提高地表水拦蓄水平,治理小流域15条,治理水土流失面积218.28平方千米,完成各类农田水利工程1897处,扩大改善灌溉面积19.47万亩,发展节水灌溉3.2万亩,解决饮水安全人口15万人,完成农业综合开发项目7万亩,规划投资63022万元。 提高农业科技创新和转化能力,支持建立生物技术、良种培育、丰产栽培、农业节水、疫病控制、防灾减灾等科技创新体系。加快基层农技推广站项目建设,鼓励农技人员创办领办科技示范园区,建立新型农业科技推广体系,继续实施“良种工程”,集中引进、开发一批农业高新技术和优良品种,推广一批成熟的先进实用技术。立足市场需要,把科研和推广的着力点由种养生产环节向加工流通领域延伸,力争在农产品精深加工、储藏、保鲜、包装技术等方面,取得新突破。加大农产品创牌工作力度。逐步建立起先进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高效率转化科技成果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全面提高农民科学文化素质的农业教育培训体系,科技对农村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59%。 加快构建公益性服务和经营性服务相结合、专项服务和综合服务相协调的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提高现代农业装备水平,完善服务体系,加强机耕道路建设,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到2015年,全县农业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87%以上。坚持山、水、林、田、路综合治理,加强农业生态环境建设,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紧紧抓住《鲁南经济带区域发展规划》这一历史性、战略性发展机遇,科学制定完善经济开发区、产业园区发展规划、公共基础设施配套规划,加大园区基础设施投入,尽快完善提升产业园区综合服务功能。加强产业链项目配套招商引资力度,全面构建“龙头企业引领、产业链条延伸、项目配套跟进、空间布局集中”的现代工业产业体系,集中力量打造循环经济型重化产业聚集区和精深加工型轻工产业聚集区,做大做强四大主导产业,改造提升四大传统优势产业,优先发展新能源、新材料、新医药和高端装备制造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力争“十二五”期间建成5-8个百亿以上产业集群。重点培育骨干龙头企业和知名名牌,打造县域经济核心竞争力,争创省级以上优质产品加工基地。 1、做强四大主导产业,打造工业核心竞争力 围绕“医药、金属镁、机械制造、板材”四大主导产业,大规模开展招商引资活动,遴选科技含量高、带动能力强、财税贡献大的好项目入园;积极推进县内企业与国内知名企业的合作,建设一批管理水平高、核心竞争力强的现代化大企业、大集团。以重大建设项目为载体,抓好骨干企业、重点产品、技术创新、品牌培育和项目布局五个环节,实行集约投入,扩展发展空间,拉长产业链条,建设现代产业集群,带动全县工业实现新的突破。 ---医药产业。我县发展医药生化产业的区位基础、资源条件和园区环境优势明显。 发展目标:依托新时代药业、罗欣药业等骨干龙头企业,突出抓好新时代药业投资10亿元的中药材示范工程、瑞舒伐他汀钙高技术产业化工程等项目建设,将公司建成全国最大的医药加工基地;同时,科学规划建设投资10亿元的罗欣药业工业园区,共同形成全国最大的县域医药产业集群。 发展措施:一是坚持“大项目—产业链—产业集群—产业基地”的发展思路,科学规划新上项目发展空间和路径,促进医药、化工产业与配套产业优化配置、同步推进,协调发展。二是加快完善经济开发区综合服务功能,适应我县建设“全国最大医药加工产业基地”发展需要。三是按照“新兴医药、绿色生化、科技引领、低碳工业”为目标,加快推进全国最大“医药生化”强县进程。 ---金属镁产业。金属镁产业是我县发展基础较好的产业,“整合优势资源、加快科技创新、同类优化组合、提升质量效益”是“十二五”期间金属镁业发展的重要任务。 发展目标:以“银光镁合金”、“牺牲阳极”为龙头,优先发展镁合金结构型材、牺牲阳极等高端装备制造产业,重点规划建设银光威万高性能镁合金型材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园区项目,加快建设全国重要的镁合金高端装备制造业基地。 发展措施:一是高起点、高水平规划建设金属镁业产业园,提升园区高质量服务产业发展的综合功能。二是按照先进装备制造业发展要求,整合全县装备制造业优势资源,加快装备制造产业由“单个企业”向分工合作、专业化生产的产业集群发展。三是用财政税收手段与市场动态融合调控的方法,加快企业资产整合重组,增强企业自我创新原动力,到2015年,建成以“银光集团”为主体的先进装备制造业强县。 ---机械制造产业。充分发挥我县机械加工产业基础好,具有较大市场空间的优势,加快引进开发先进机械制造项目,发展高端先进机械制造产业。 发展目标:以金轮机械、瑞昊机械、新强力机械、大陆机械等为依托,加快技术创新和新产品开发步伐,搞好资源整合和专业化分工,促其向规模化、集约化和高技术化方向发展。 发展措施:适应当地及周边市场对机械产品的需求预期,全面提升木业机械、石材加工机械、五金工具科技含量和质量档次,加快科技创新,建设具有集聚效应的装备机械制造及配件产业集聚区和鲁东南地区重要的机械制造产业基地。 ---板材产业。我县地处“全国最大的装饰板材加工基地”,发展基础、综合实力、市场区位优势突出,是我县的支柱产业之一。 发展目标:依托资源和市场优势,重点培植安信木业、泰森木业、华海木业、南华木业、华鑫佳升木业、森工木业等20家骨干企业,积极发展木工机械、木业用胶和木业包装,拉长木业加工产业链,形成以探沂板材精深加工为龙头,刘庄、马庄、胡阳等加工重镇相配套的木材加工产业集群,打造全国重要的优质板材生产基地。到2015年,精深加工率达到40%。 发展措施:一是加快建设临沂市人造板质检中心暨费县综合检验检测中心,并积极筹建山东省木业机械综合检测中心。确保我县木材加工产业规范标准、质量稳定、生态环保;二是充分发挥我县木材加工业群体规模大、市场辐射广的优势,积极引导中小企业加快规模化、集约化发展进程,做大做强我县木材加工产业;三是加快技术进步,支持鼓励节能环保高附加值的精深加工,逐步限制淘汰高耗低值的粗放加工,实现木材加工生产专业化、流程自动化、产品精细化和效益最大化。促进木材加工业走高端、精细、节能、环保的产业发展方向。 2、优化升级传统产业,重塑产业发展新优势 能源建材、轻工造纸、塑料化工、食品加工是我县四大传统优势产业,发展基础条件好,预期市场潜力大。坚持市场需求引导,技术创新支撑,项目建设带动,加快推进传统优势企业技术改造、科技创新,增强新产品研发能力,尽快形成产学研紧密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和技术水平,促进传统优势企业尽快焕发新生机,重塑产业发展新优势,促进我县现代工业快速发展。 ---能源建材产业。加快发展低碳能源、建材产业及其新型配套产业,是我县“十二五”时期加快现代工业发展进程的重大战略。根据国家产业政策,突出抓好费县电厂二期工程在“十二五”期间建成投产,实现装机容量达到330万千瓦,年销售收入达到100亿元的发展目标;以费县沂州水泥有限公司为重点,大力发展新型干法水泥,到2015年形成年产熟料400万吨、水泥600万吨的生产能力。继续抓好盛丰纸面石膏板、鲁南建材粉煤灰蒸压砖等项目建设。加大电厂循环经济配套项目和水泥建材下游成品材加工项目的引进,形成产业链群,提升能源建材产业对我县经济跨越发展的支撑带动能力。 ---轻工造纸产业。按照新上生产项目全部采用“高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新流程”的产业园区发展理念。加快高起点、高水平规划建设投资50亿元的恒联光华纸业工业园60万吨中高档文化纸、40万吨工业包装纸项目。统筹规划纸业主体项目与环保项目、产业延长链配套项目协调布局,融合发展。加大造纸业下游包装配套等项目引进布局,促进纸料纸浆—精工造纸—包装印刷等产业链群聚集,形成纸业产业集群。加快推进其他五金、管件等轻工产业技术进步,实现轻工造纸产业低碳环保发展。 ---精细化工塑料产业。重点抓好银光化工民爆器材改造提升、高利峰焦化节能改造和佳丰能源草酸等项目的建设,形成低碳环保型现代精细化工产业群。加快塑料化工产业技术改造和科技创新,调整优化产品结构。推进以先进塑料化工加工制造为中心的资源整合、资产重组。引导企业自愿组建以资本为纽带、先进生产技术为核心的县域塑料化工行业同盟,培育共享销售网络信息、专业化分工生产的联合共同体,联手打造出口创汇的统一市场主体,增强我县出口外销竞争力。同时,积极推进阳光塑料、沂州塑料包装等项目科学规划和建设进程。整合全县塑料编织企业的产销网络,联手打造出口创汇的生力军。建成现代精细化工基地。 ---食品加工产业。我县及周边地区农副产品资源丰富,紧靠临沂市区重点消费市场,发展食品加工业的条件优越。充分发挥中粮油脂、新温和集团等大型骨干企业先进生产技术和规模优势,整合食品加工业技术设备资源,推动加工企业分工合作。大力发展粮油、瓜菜、果品和畜禽产品精深加工,全面推进食品加工企业规范化、标准化建设,加强食品卫生监督,严格加工企业生产技术规范,建立健全食品卫生检测体系,建成高档食用植物油、饮料酒、精细调味品、精美冷鲜畜禽产品、保鲜蔬菜、脱水蔬菜等系列优质、高效、卫生、鲜美的农副产品加工基地。 3、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我县“十二五”期间面临的新课题,按照国家、省、市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要求,结合我县发展实际,尽快制订费县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着力发展信息技术、新能源、节能环保、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和生物技术产业。 ---信息技术产业。加快发展我县信息产业,首先,从建设宽带、泛在、融合、安全的信息网络基础设施、推进“三网”融合,促进物联网示范应用入手,加速网络增值服务等新业态壮大发展。其次,立足我县信息技术发展现状和现代工业发展需要,研究开发促进我县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为经济开发区提供便捷高效、安全规范、全方位、综合性服务的信息技术,结合我县物联网建设、远程视频信息传输、电子商务技术开发,形成城区与乡镇信息化联防联控服务、产业园区信息资源共享的综合信息技术平台,促进我县信息技术产业发展。 ---新能源产业。按照我县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优势和条件,加快发展太阳能、沼气、蓄能发电和风能产业,重点规划建设投资50亿元的沂蒙抽水蓄能电站项目,稳步开展电动汽车充电站建设,满足新能源汽车发展的需要,扩大新能源消费构成比例,优化我县能源消费结构。 ---节能环保产业。以先进适用技术应用为重点,大力发展新型高效节能、先进环保、资源循环利用技术和装备,发展节能环保服务业和再制造产业等环保产业新业态。加快推进银光雨丁光电科技有限公司高效节能高频无极灯项目建设进度。大力推广应用新型照明灯具,积极推动山东吉祥建材装饰有限公司利用废旧塑料发展循环经济、开发生产节能环保新型装饰材料的技术创新。 ---新材料产业。高度重视开发利用新材料的科技投入和创新研发,大力发展新材料制备技术和装备,加快发展金属和非金属新材料、新型建筑材料,推进新型材料产业化,加快大宗高端材料规模化生产应用,促进工程材料产业发展和产业结构升级。尽快制定我县镁产业发展远景规划。建立以银光镁业为骨干的新材料生产基地。 ---高端装备制造业。高端装备制造业是装备制造业的高端部分,技术密集、附加值高、成长空间大、带动作用强,对于加快我县工业现代化建设,实现制造产业强县战略目标具有重要意义。重点抓好投资9亿元的曙光铸造节能技改和中冶院中试基地项目建设。到“十二五”末,把我县建成全国重要的先进装备制造业基地。 ---生物技术产业。充分发挥新时代药业、罗欣药业、中粮油脂、新温和集团和青岛理工大学费县分校的科研优势,建立费县产学研技术研发中心,利用生物技术开发重大疾病防治新药,加快发展新型生物医学工程产品,强化重要粮食作物、经济作物、畜禽和水产品等为主要对象的生物育种产业发展,促进绿色农用生物产品和水生生物技术产品的发展。推进我县生物制造技术和产品对传统化工工艺路线的技术替代和对化石资源的原料替代。 以扩大总量、提升水平、服务生产、满足生活为方向,坚持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和生活性服务业并重,发展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和劳动密集型服务业兼顾,优先发展旅游业,突出发展商贸物流业,做大做强服务业,全面推动现代服务业创新发展,努力把我县建设成为知名的生态旅游县和区域性物流集散中心。改革制约服务业发展的体制机制,科学优化服务业布局。以载体建设推动产业发展,以项目建设带动效益提升。抓规划引领服务业发展,抓投资带动服务业发展,抓制度规范服务业发展,抓环境优化服务业发展。到2015年,全县服务业布局趋向合理,速度效益明显提高,结构更加优化,体制不断创新,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36.5%。 1、优化服务业结构,创新发展生产性服务业 拓宽服务领域,提高服务水平,结合工业结构调整、转型升级,依托毗邻临沂商贸中心和交通便利的区位优势、产业优势,优先发展商贸物流业、金融保险业和科技信息服务业等生产性服务业。 ---商贸物流业。一方面,主动参与半岛蓝色经济区日照港口与腹地集散疏运体系建设及鲁南临港产业聚集区区域性物流中心分工。另一方面,重点发展连锁经营、物流配送、各类超市,加快培育发展和引进现代商贸龙头企业。重视对传统商贸流通业改组改造,集中力量搞好专业批发市场建设,重点围绕果品、蔬菜、木材等大宗产品的生产、加工和销售,培育发展各具特色的批发市场;加快建设和完善以县城为中心,县、乡(镇)、村三级市场网络。重点抓好总投资40亿元的临沂商贸城西部加工仓储物流中心项目建设。 ---金融保险业。积极推进银企合作,充分发挥银行、保险、证券、典当、担保等服务融资保障功能。积极搭建服务平台,推进金融机构与服务业项目实现对接。优化金融环境,大力支持商业银行发展。不断创新金融产品,积极拓展理财业务、个人消费信贷业务和电子银行等金融业务,大力发展银行卡业务,全面提高金融服务水平。加快推进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建设,解决中小企业贷款难的问题。积极稳妥地发展农村资金互助合作社、村镇银行等民间金融组织,为新农村建设提供有力支持。 ---科技信息服务业。建立健全农业科技服务机构,围绕生物技术、良种培育、丰产栽培、农业节水、疫病防控、防震防灾等搞好科技服务。发展产品设计、外观和包装设计等工业设计,以及行业制度设计、咨询策划和品牌营销设计等。积极开展创新创业和技术服务工作,提升科技在教育文化、医疗卫生、公共安全等领域的服务水平。加快推动电信网、广播电视网和互联网三网融合发展,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加快建设城区、园区互联互通的公共信息服务平台,促进信息服务与其他产业的融合互动发展。完善政务信息公开制度,提高电子政务网的服务水平和质量,建立网络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加快建设农业信息网络,推进农业信息服务技术发展。加快发展电子商务,积极发展物联网,全面提高信息服务的水平和质量。加大对化工、纺织、机械、造纸和食品等行业剥离出来的服务业企业项目的支持力度。 2、立足扩大消费,繁荣发展其他服务业 适应城乡居民日益扩大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积极发展家庭服务业,进一步培育消费市场,扩大人流、物流、信息流、满足居民多方面需求。 ---家政餐饮服务业。从更新从业理念入手,以技能培训为重点,拓宽从业渠道,促进家庭服务业发展。重点发展养老服务、卫生保健、体育健身和家政、商务、餐饮等各种服务业。完善社区服务功能,构建设施配套、功能完善、管理规范、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的社区服务体系。 ---中介服务业。大力发展法律、会计、公证、职业介绍等中介服务。规范租赁市场,加快发展房屋、设备等租赁业,不断满足居民日益增长的社会化服务需求。 ---房地产业。加快建设经济适用房、廉租房、普通商品住宅、公共租赁房和棚户区改造,满足不同消费群体的需要。依靠科技进步,大力发展节能省地型住宅。规范房地产市场秩序,合理引导住房消费需求和消费模式。加强房地产市场运行监测,完善住房产权制度,搞活住房二级市场。积极培育和完善房地产交易、中介服务、物业管理服务体系。结合县城“两河”综合开发,推进旧城改造和旧住宅区综合整治,构建和谐社区。促进房地产业大发展。 3、培育服务业新增长点,积极发展旅游业 加快制定旅游产业整体规划,整合旅游资源,加强生态建设,加大财政扶持、市场运作和宣传推介力度,迅速壮大旅游经济规模,着力打造旅游产业亮点,创建省旅游强县和中国观赏石之乡。 一是优化生态环境。围绕建设“临沂后花园”,用生态对接临沂。深化路域环境综合整治,建设绿色生态长廊。坚持用发展的办法保护生态,政府投入和社会投入相结合、恢复保护与人工造林相结合,组织实施各类重点生态工程,提高森林覆盖率。积极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弘扬生态文化,发展生态经济,培育一批生态文明示范村。通过生态质量的改善和提升,营造宜行宜游的环境。 二是加快重点旅游项目建设。按照完善提升一批、投资改造一批、开发新建一批的思路对旅游景点进行深度开发。配合山东鲁商集团加快推进天蒙景区开发步伐。对塔山、大青山旅游资源进行综合开发,改造提升指动石景区,完善沂蒙山小调诞生地和大青山胜利突围纪念广场配套设施。抓好费县中华奇石城建设,做好奇石商业街的运营工作,打造山东省独具特色的奇石旅游商业街区。搞好许家崖景区的开发、建设和提升,加快与芍药山万亩核桃园的对接,打造南部生态旅游圈。 三是大力发展新型旅游业。促进文化旅游产业与现代工业、设施农业、高端服务业的有机融合,构建旅游经济圈,带动相关产业发展。重视挖掘开发我县优秀人文历史旅游资源,搞好颜真卿故里、闵子骞故事流传地、王雅量纪念馆等“忠”、“孝”、“廉”思想载体场馆和万松山乾隆帝王行宫恢复重建等项目建设。搞好英雄王杰在费县蒙山牛岚国防施工地的维护和在费县拍摄的电影、电视剧外景地的保护性开发。积极发展工业游,争创更多的全国工业旅游示范点。加快发展农业游,培育特色生态观光农业旅游热线,大力发展“农家乐”集群。同时,搞好综合配套服务,提高旅游接待能力,开发旅游产品,扩大旅游综合收益。 结合“生态费县”建设,全面完成“一个中心”、“四大旅游板块”、“三大生态农家乐集群”“两条休闲度假带”建设,构建形成“生态旅游、休闲旅游、赏石旅游、文化旅游、红色旅游、工业旅游”六大旅游产品框架体系。 “一个中心”。加快中心城区旅游目的地建设,合理配置要素资源,全面提升县城的旅游功能,打造城市旅游目的地和游客集散地。结合我县“两河”综合开发,恢复鲁公庙,建设颜真卿公园、费县博物馆、特色购物街、旅游休闲街,按旅游功能完善旅游咨询服务中心、游客集散中心等配套设施。 “四大旅游板块”。一是天蒙旅游区板块。天蒙景区的核心景区是费县的优势旅游资源,密切配合开发单位编制高层次、高水平的建设规划,打造出一流的旅游产品;沂蒙云瀑洞天要提升建设品位,增加游乐设施及人文文化功能,营造山水相映的桃花源意境;龙门大峡谷景区、大青山自然保护区(含龙溪景区)作为山地旅游的后续发展资源。二是许家崖景区板块。优化沂蒙石林精品石公园建设,创建国家4A级旅游区,丛柏庵打造成鲁南佛教圣地,并将石林、天景湖、梨园、丛柏庵、八卦连环洞等景点串联成线,将观花观果游、农家生态游、戏水游和宗教游有机结合,形成南部生态旅游圈。三是中华奇石城板块。费县石是独一无二的旅游资源,要在开发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要将中华奇石城打造成中国最大的观赏石基地、中国最大的奇石交易市场和山东省独具特色的奇石旅游商业街区,规划建设自驾车营地、奇石城堡及奇石艺苑等项目,叫响“不游奇石城不识真沂蒙”的口号。四是沂蒙山小调红色旅游板块。沂蒙山小调是费县亮丽的名片,要将沂蒙山小调诞生地、大青山胜利突围旧址及纪念广场、大众日报战时印刷厂等红色旅游资源按规划内容维护建设,打造著名的红色旅游胜地。 “三大生态农家乐集群”。鼓励规范农家乐旅游发展,开展星级农家乐评定工作,促进环县城、南部山区、北部天蒙景区周边农家乐集群发展。在规划建设中,突出生态自然优势,在建筑风格及规划布局上突出地域文化特色,丰富地方餐饮文化内涵,打造 “山水费县、人文生态”的农家乐品牌。 “两条休闲度假带”。天蒙旅游区山前休闲度假带。包含平山、塔山、大青山区域的度假酒店及温泉地热项目。祊河、温凉河休闲度假带。包含商务酒店、休闲娱乐设施及生态旅游观光特色项目。 到2015年,全县国家A级旅游区达到12家,星级农家乐达到80家,星级酒店达到12家,星级餐馆达到20家,旅行社达到15家。年接待游客量突破300万人次,旅游总收入超过32亿元。 4、创新服务业体制机制,优化服务业发展环境 按照政企联手、部门联合、区域联盟、上下联动的原则,找准定位,加大投入,形成政府推动形象宣传、企业开展产品促销的良性互动旅游宣传局面。以市场化、社会化为方向,加大改革创新力度,加快推进服务业产业化进程,形成有利于服务业发展的体制机制环境。稳步有序地推进金融、旅游、教育、医疗和养老等服务业领域的开放,制定公开、透明、统一的准入政策,形成有利于服务业发展的市场环境。规范服务业市场秩序,加快服务产品标准化体系建设,建立诚实、守信的信用体系,形成有利于服务业发展的消费环境。制定行业发展规划和扶持政策,建立健全监督机制,加强行业自律和外部监督,营造服务业良性发展氛围。拓宽服务业融资渠道,建立政府发展服务业专项引导资金,引导社会加大对服务业的投入。创造有利于服务业发展的系统完善、公正规范、健康有序的社会环境。 根据地理区位、资源环境、经济基础和已形成的区域经济特点,按照“一城五地”基本任务,全县划分为一城三园四大主体功能产业区,进一步动态规划各主体功能区的产业发展定位、发展重点和方向,促进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与聚集,尽快形成产业链群密布的城域有区、区中有园的产业聚集园区,实现费县经济科学发展、跨越发展。 一个经济中心城区。即费县城市经济圈。以中心城区、经济开发区(探沂镇以西)为核心,包括费城办事处、上冶镇南部、城北镇、胡阳镇和朱田镇东部。该区面积425平方公里,人口30.8万人,分别占全县的24.8%和37.7%,经济总量占全县的50%以上,是我县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具有较强的竞争力和聚集辐射力。该区域重点培植能源建材产业区、医药生化产业区,积极发展纺织服装、食品饮料、机械加工、造纸塑料等制造业和商贸物流、文化、旅游、金融等服务业,建成基础设施完备、城市功能配套齐全、商贸物流业发达、高效承接国内外产业转移的先进制造业发达的现代化综合经济区。 东部木业家具产业园区。以经济开发区(探沂镇部分)为中心,包括刘庄镇和马庄镇,该区沂邳公路、泉重公路纵向贯通;日兰高速、327国道、祊河滨河大道、岚济公路和临沂城横向连接。构成四通八达的交通运输网。面积约319平方公里,人口15.5万人,分别占全县的18.6%和19%,经济总量占全县的29%。该区区位优势明显,木业加工产业已初具规模,重点培植高档木业家具产业集群,大力发展木业家具配套产业、新型建材等制造业,加快建设临沂商贸物流城的先进加工基地和重要仓储基地,成为我县加速崛起的新型工业经济区。 北部生态人文和红色旅游产业园区。该区以日兰高速、文泗路沿线为横轴,包括薛庄镇、南张庄乡、大田庄乡和上冶镇北部。面积约388平方公里,人口12.9万人,分别占全县的22.6%和15.8%,经济总量占全县的12%。该区生态优良,干鲜果品量大质优,瓜菜种植已形成规模优势,拥有国家级生态保护区,大青山突围战遗址,沂蒙山小调诞生地等旅游资源,重点发展生态农业和红色旅游,突出发展林果、瓜菜、畜牧及加工业。加强河流源头水源涵养,严禁新建破坏环境的项目工程,杜绝高污染项目,规划建设城镇及旅游度假区,建成我县高档新型休闲、度假、旅游胜地。 南部生态农业产业园区。该区以岚济路为横轴,包括芍药山乡、新庄镇、梁邱镇、石井镇和朱田镇西南部,面积约583平方公里,人口22.5万人,分别占全县的34%和27.5%,经济总量占全县的9%。该区具有发展粮油、林果、中药材、黄烟和畜禽的良好条件,以发展生态绿色有机农业为重点,依托现有丰富的农林资源,建设核桃、金银花、花生等特色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基地。同时,做实做深以焦化工业为龙头的精细化工产业,做大做强农副产品精深加工产业,加快发展以石灰石、页岩为原料的建材工业,建成贸工农一体化发展的综合产业区。 按照城乡一体化发展要求,建立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城乡均衡发展的教育体系、城乡居民共享的医疗服务体系、城乡共建的保障性住房建设体系、城乡共同繁荣的文化事业体系等“五个体系”。 坚持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积极创建“山东省教育示范县”。以发展农村教育和高中段教育为重点,推进各类教育协调均衡发展,提高教育综合实力和现代化水平,高水平、高质量普及义务教育。以农村义务教育为重点,巩固完善以县级政府管理为主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加大投入,完善保障机制,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到“十二五”末,全县基本普及学前三年教育,学前一年幼儿入园率达到100%,85%以上的幼儿园建设成标准化幼儿园,每乡镇建设一处示范性公办标准化中心幼儿园,城镇小区按国家规定配套建设标准化幼儿园。进一步完善0至3岁婴幼儿教育事业。小学儿童入学率保持100%,小学毕业生升学率达100%,初中巩固率达99.9%。继续改善农村办学条件,建立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长效机制。加大对教学设备和配套设施的投入力度,改善农村师资队伍。优化教育资源布局,缓解优质教育资源短缺的矛盾。加快普及高中段教育,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及其它教育。稳定普通高中教育资源,着力提升普通高中办学质量。实施职业教育壮大工程,职业教育专业和质量要立足服务于产业园区、服务于费县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服务于企业急需人才的需要,搞好功能定位,在特色品牌上作文章,努力争创省重点特色职业学校。重视残疾人教育等特殊教育发展,探索发展民办教育,积极发展成人教育,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创建学习型社会。 围绕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采取积极措施,加大政府投入,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提高人民群众健康水平。一是建立健全公共卫生体系。加强疫情监测和信息报告系统建设,搞好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和覆盖城乡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救治体系建设。构建起运行高效的县、镇、村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做好艾滋病、结核病、禽流感等传染病的预防控制工作。二是提高农村医疗卫生服务水平。加强农村医疗卫生基础设施建设,巩固和健全县、镇、村三级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和网络。加强县、乡镇卫生院和村级卫生组织建设,大力推进县乡村卫生一体化。切实加强农村基层医疗卫生队伍建设,培养农村需要的医护人员。建立和完善覆盖全县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积极推进农村医疗救助制度试点工作,建立对贫困农民的医疗救助制度。三是大力发展社区卫生服务,推进医疗卫生资源优化配置,完善分类管理。四是健全卫生监督体系,重点抓好食品卫生、职业卫生、健康相关产品及医疗市场的监管。推进医疗服务和药品价格改革,规范医疗服务收费、药品价格管理及购销秩序,切实加强监管工作。 “十二五”期间,要全面建立城乡一体化的就业服务体系,逐步建立城乡对接的社会保障体系,实现社会就业比较充分、保障体系比较健全和收入分配相对公平的目标。 1、着力促进充分就业 要把扩大就业摆在经济社会发展更加突出的位置,坚持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在促进产业结构升级的同时,加快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发展,支持和引导服务业、民营经济和中小企业的发展,努力增加就业岗位,大力开发公益性岗位,鼓励自主创业。认真落实税费减免、小额贷款担保、培训补贴等各项就业、再就业扶持政策。加快建立城乡一体化的就业制度和统一开放的劳动力市场,进一步规范劳动力市场和单位用工行为,健全劳动争议处理机制,加强劳动合同管理制度化、规范化和标准化建设,切实保护劳动者合法权益。搞好就业服务机构建设,加强职业介绍、职业指导、职业培训,提高劳动者素质。 2、加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按照“扩大覆盖面、提升统筹层次、实现城乡对接”的思路,加快健全完善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资金来源多元化、保障制度规范化、管理服务社会化的社会保障体系,建立社会保险基金“一票征缴”机制。到“十二五”末,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城镇基本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和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等各项社会保险实现全覆盖。大力发展社会福利事业,完善优抚保障机制和社会救助体系,支持社会慈善、社会捐赠、群众互助等社会扶助活动。切实加强孤儿保障工作,做到孤儿应保尽保。完善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逐步提高特困家庭补助标准。实施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增加财政社会保障投入,多渠道筹措社会保障基金。规范基金的监督管理,确保基金安全。 3、合理调节收入分配 加快完善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收入分配制度,努力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创造条件增加居民财产性收入。健全扩大就业增加劳动收入的发展环境和制度条件,促进机会公平。加强对各类企业工资收入分配的宏观调控和分类指导,完善最低工资保障制度。规范完善公务员工资制度,规范职务消费。加快制定和实施劳动力、资本、技术和管理等要素参与分配的规则和办法,指导企业建立健全收入分配的激励和约束机制。完善个人所得税征管,有效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 1、加快文化广播电视事业发展 充分发挥文化引导社会、教育人民、推动发展的功能,提升全县文化软实力,建设精神家园,增强凝聚力和创造力。建立和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形成实用、便捷、高效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积极引导社会力量提供公共文化服务,建立和完善农村文化阵地,带动和促进农村文化建设健康发展。建设科技馆,实施“科普村村通”提升工程,新建科普画廊和科普广场,完善科普惠农服务站建设。实现全县乡镇综合文化占有率100%和利用率100%,全县行政村有文化活动室、农家书屋的目标。加强革命传统和优秀文化传统教育。促进具有费县特色的品牌艺术创作。丰富群众文化活动,增强文化发展活力,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完善文化市场管理监督机制,净化文化环境。加大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力度,整理、挖掘费县优秀的民间文学艺术和民俗文化,坚持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的原则,合理开发利用,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机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挖掘保护和规划开发。加快有线电视HFC网建设,积极推进数字电视发展。 2、大力发展体育事业 全面落实《全民健身条例》,完善全民健身服务体系,不断提高全民健康素质。搞好学校、居民小区、休闲广场的体育配套设施建设。完善竞技体育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提高竞技体育运动水平,实现群众体育普及化、竞技体育品牌化、体育产业效益化。 3、全面发展其他事业 坚持稳定计划生育政策和低生育水平,切实提高人口素质,优化人口结构。不断完善人口目标管理责任制,着力抓好薄弱村、城乡结合部和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到2015年全县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10‰以内。大力实施《妇女儿童发展纲要》,关心支持妇女儿童事业,切实保障妇女儿童的合法权益。大力发展残疾人事业,落实各项残疾人优惠政策,加强残疾人综合服务设施建设。实施健康老龄化战略,大力发展老年人服务事业。进一步做好档案工作,推进档案管理现代化,加快数字化档案馆建设步伐。 1、全面加强政治文明建设 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与依法治县的统一,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发挥人大及其常委会依法履行监督、重大事项决定和人事任免职能。发挥政协履行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职能。发挥民主党派、工商联和无党派人士参政议政、献计献策作用,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众组织的作用。进一步落实民族和宗教政策,加大侨台工作力度。进一步扩大基层民主,完善城乡基层政权、基层自治组织、企事业单位的民主管理制度,严格实行县乡政务、村务和厂务公开,保证人民群众依法直接行使民主权利。通过广泛发扬民主,拓宽反映社情民意的渠道,完善深入了解民情、充分反映民意、广泛集中民智、切实珍惜民力的决策机制。全面推进依法治县,坚持严格执法、公正执法、文明执法,建设法治政府,建立有权必有责、用权受监督、违法要追究的监督机制。扎实推进社会管理法治化和行政执法规范化,加强司法监督,维护司法公正。加强法制宣传教育,传播法律知识,弘扬法治精神,增强全社会的法律意识,在全社会形成学法、守法、用法的良好氛围。 2、积极推进精神文明建设 切实加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不断增强人们的精神力量,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深入开展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教育,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弘扬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始终保持昂扬向上、开拓进取的精神状态。加强职业道德建设,努力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思想道德体系。以创建国家、省级、市级文明城市为主体,深入开展文明行业、文明村镇、文明社区、文明单位等群众性创建活动,提高市民的综合素质和城市文明程度。加强诚信教育,建设诚信费县。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促进未成年人的全面发展。坚持不懈地开展“军民共建”、“拥军优属、拥政爱民”活动,重视国防教育,支持国防军队建设,依法维护国防工程和设施,加强人防指挥体系和人防工程建设,进一步密切军政军民关系,提高民兵、预备役部队建设质量,强化国防动员体系建设。 3、着力推进党风廉政建设 切实抓好工程建设领域突出问题、“小金库”、公务用车等专项治理,围绕规范权力运行,严格落实《廉政准则》和党内监督各项制度,促进领导干部廉洁自律。深入开展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三基联创”活动,加强对农村集体资金、资产、资源的管理,全面推行村务监督委员会制度和基层党务公开制度。严格执行党政领导干部问责制,加强监督检查和效能监察。积极推进科技防腐工作,加快公共资源交易中心及电子监察系统建设,健全县、乡、村三级便民服务网络。以建立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为目标,统筹做好教育、制度、监督等工作,在防范廉政风险的同时,不断加大查办违法违纪案件工作力度。 着力抓好社会稳定工作,不断健全工作机制,强化责任落实,营造积极向上的社会氛围,保持全县社会大局和谐稳定。 一是积极预防化解社会矛盾。坚持从保民生、保民利、保民权出发,全面推行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完善和落实征地拆迁、城市中低收入住房保障、医疗保障体系建设等政策和制度,解决各类社会矛盾。完善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和司法调解三位一体、衔接配合的大调解工作体系,着力健全重点领域和重点行业的调解组织,高度重视、认真做好信访工作,健全“三调联动”、“多调对接”的多元化解矛盾机制。 二是解决好影响群众安全的突出治安问题。抓好县和乡镇综治维稳工作中心规范化建设,规范机构设置、人员配备、基础设施、保障机制,完善职责任务、工作制度、办事程序,使其成为维护社会稳定工作的新平台。全面实施“天网工程”,构建人防物防技防结合的立体化治安防控体系,着力提高社会治安防控能力,确保良好的治安秩序,创建全市最安全地区。 三是加强社会管理和服务。创新社会管理理念、管理体制和管理方式,按照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原则,建立政府调控机制与社会协调机制互联、政府行政功能与社会自治功能互补、政府管理力量与社会团体力量互动的社会管理新格局,推动社会管理和经济管理法制化、规范化。 四是认真搞好社会稳定工作责任制。坚持打防结合的方针,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完善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机制。支持检察院、法院等司法机关依法独立办案。大力提升消防工作社会化水平,创造更加良好的消防安全环境。认真抓好安全生产,及时消除事故隐患,控制和减少重特大生产安全事故发生。建立健全社会预警、突发事件应急、社会动员和稳定保障机制,提升装备技术水平,提高气象、地震、地质灾害监测的准确性和应急服务能力,全方位推进社会公共安全体系建设,切实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围绕全县总体发展目标,科学规划城市发展空间布局,正确处理产业发展与城市发展的联动关系,实施城、乡、园统筹规划、融合发展的方针,均衡发展城乡公共设施,提升城乡公共服务内涵和质量,建设产业布局合理、服务功能齐全的现代化费县。 遵循“河贯城中,沿河兴业”和“强功能、提品质、重管理”的城建思路,突出中心城市功能,建设现代特色城镇。 1、加快县城城区建设 围绕建设“山水园林奇石、生态宜居宜业”新费县的构想,按照“一轴两带、一城两区”的城市布局结构,即以327国道为城市发展轴,以钟罗山西部余脉和东部田园风光带为城市各个组成部分之间的生态分隔带,以费县经济开发区与县城居住生活区为中心城区,以电厂工业区和探沂工业区为工业集中发展区的城市结构,加快以“两河”治理为重点的旧城改造,推进新区建设,促进各区统筹协调发展。县城建设向探沂镇延伸,成为区域性特大中心城市临沂的同轨卫星城。 2、发展现代特色城镇 坚持规模外延扩张与功能内涵提升并重,强力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实施温凉河、护城河沿岸城区改造,全面提高城市综合水平。 一要统筹城区园区联动发展,搞好城市远景规划。发挥规划的科学引领作用,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水平建设、高效能管理和低成本运行的城市发展理念,统筹经济发展、人口集聚、土地利用、公共设施、城市定位等关系,遵循城市发展规律和预期功能趋势,按照城乡统筹、城镇带动、园区发展、产业聚集的发展要求,科学划分城市功能区,完善提升城市服务功能。坚持从费县特定的地理、文化、产业特点出发,综合考虑城区、产业园区、祊河沿岸景观产业预期发展等多方面的因素,对接省委、省政府《鲁南经济带区域发展规划》和临沂市实施方案,严格按照县城以温凉河为中轴的城市发展功能定位和功能布局,高标准、高水平制定城镇发展规划,做到总体规划与未来鲁南经济带发展相融合、与今后县域经济区规划相协调、与产业园区建设规划和城市统筹规划相衔接。 二要坚持高起点投入,加快城市建设上水平。在进一步加强交通通信、水电燃气、供热供暖、广播电视、管网路网、生态环保等市政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着力加快温凉河沿岸城市综合体建设,通过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尽快建成特色鲜明、功能完备、生态宜居的商务中心。强化城区政治、经济、科技、文化中心的辐射带动功能,增强经济开发区产业、企业、人才、生产要素等融合发展功能,提升城区人口、资金、信息、技术等要素的集聚功能,全面提升中心城区辐射带动能力。 三要建立城市联动管理信息平台,协同实施精细化管理。坚持建管并举、重在管理的原则,理顺城市综合管理体制,建立城、镇、园分工协同管理机制;充分发挥产业园区、街道社区和乡镇的作用,建立健全条块结合、职责明确的网格式城市管理体系;加强环卫队伍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全面提升城市管理水平。 本着有利于产业集聚、链条配套和新兴产业发展的原则,组织规划实施好经济开发区总体规划,优化提升新时代药业、银光总部经济等重点片区的城市形象。加快县城东扩战略,青岛理工大学费县分校、费县一中周边地区重点布局教育科研、信息服务、金融保险、现代物流等服务业,并为未来发展预留充足的空间。以“显山、露水、增绿”为目标,将山体、水系等“生态元素”引入城市建设,提升祊河沿岸改造整治绿化水平,拓宽城市和居民的亲水亲绿空间,形成具有费县独特魅力的空间立体格局,构建起融山、水、园、林、城为一体的生态绿城。打造集购物、休闲、餐饮、娱乐以及高级酒店、写字楼、高品质人文住宅社区、旅游于一体的现代化城市综合体。到2015年,中心城区人口达到25万人,建成区面积达到35平方公里,新增建设用地225公顷,未来中心城区人口达30万人以上。 按照推进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的要求,坚持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完善功能、以大带小的原则,遵循城市发展客观规律,以城市带动农村,搞好小城镇发展规划,着力完善城乡水、电、路、信息技术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小城镇和新型社区建设,平稳有序地开展旧村改造和合村并居工作,尽快实现“拆除一个旧村、建成一个新区”的目标。 借鉴当前各地城镇化发展的经验,依托乡镇区位条件、产业基础和比较优势,科学规划、选准定位、分类指导、突出重点、加快集聚,建设新型小城镇。培育壮大特色型、效益型社区经济,促进镇域经济协调持续健康发展。 按照“工业进区、农民进镇、商业进街”的要求,进一步完善多层次、多功能的小城镇体系。以上冶、梁邱2个中心镇,探沂、刘庄等经济强镇为重点,以中心村建设为基础,搞好供水等基础设施建设,完善金融、文化、卫生、娱乐等配套服务体系,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培育一批各具特色的城镇。 上冶镇:依托良好的区位优势,完善镇区公共服务功能,大力发展造纸和热电,建成费县西北部工贸型城镇。梁邱镇:进一步完善中心镇区基础设施,大力发展焦化产业,积极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建成费县西南部综合工贸城镇。探沂镇:重点培育以实木地板、多层板为核心的产业集群,逐步转向高档木制品生产基地;加快城镇社区建设,打造成县城副中心。刘庄镇:积极发展实木家具配套产业等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建设成为费县东南部经济城镇。马庄镇:依托木业加工产业优势,加快工业和商贸产业发展,建成生态绿色工贸型小城镇。薛庄镇:发挥生态特色优势,加强林区、景区配套建设,突出绿色林果业和旅游业,建成旅游工贸型经济城镇。胡阳镇:着力发展木材加工和农产品加工产业,尽快建成费县东北部经济城镇。城北镇:积极发展服装加工、畜牧养殖业,重点发展旅游业,建成县城卫星镇。朱田镇:开发溶洞、泉水等旅游资源,大力发展黄烟、林果产业,建成费县西部的旅游、农贸特色城镇。新庄镇:重点发展金银花、花生、大枣等优势农产品,建成费县南部农林、商贸结合型的特色城镇。石井镇:大力发展黄烟、生姜、大枣等特色农业经济和农产品加工,建成费县西南部农贸特色城镇。南张庄乡:大力发展生态旅游经济,建设著名旅游之乡。芍药山乡:打造全国核桃之乡,建成生态农业特色旅游之乡。大田庄乡:依托蒙山资源优势,建设著名旅游之乡、森林之乡。 按照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体要求,探索农村社区化发展模式,遵循反映地方特色、体现文化内涵、有利生产生活、保护生态环境的发展原则,以布局合理、设施配套、环境整洁、区貌优美为目标,积极推进农村社区建设。支持城郊农村加快旧村改造,集约利用土地,以新城区建设带动农村社区发展,走新农村建设多元化发展道路。日兰高速以南、327国道以北之间的东部经济开发区周边村和小城镇驻地周边村要积极推进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西部有条件的农村也要积极做好新农村规划建设工作,进一步用足用好农村建设用地减少与城镇建设用地增多挂钩政策,努力实现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与拓展项目用地空间的双赢,争取“十二五”期间基本实现城乡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快构建城乡一体、功能完善、分布合理、全面覆盖的城乡一体化服务体系,不断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力争到2015年,实现各乡镇驻地城乡结合部农民居住社区化。80%以上的村庄用上安全卫生水,50%以上农村建成环境友好、经济富裕、生活舒适的生态村,90%以上的农村主要街道达到硬化、亮化、绿化和净化,垃圾集中处理率达到85%以上。力争90%的村镇基本达到文明村镇标准。 积极推进县域内公路、铁路、管道和能源水资源保障功能建设,形成协调互通、立体化、高速化的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优化水资源环境,建立现代化水利支撑保障体系;加快煤电气互补联动运力、电源电网项目建设和改造升级,建设能源供应保障体系;完善信息网络建设,提高城市信息化水平。 1、交通运输建设 加强以费县火车站、汽车站等枢纽、公路、铁路线路、运输设备和仓储对接联运为核心的交通运输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提高运力、运量和效益,保证费县经济社会发展对交通运输的需要。 ---铁路:按照配套联运发展、完善运输网络、提高运输能力的目标,“十二五”期间,配合日照至菏泽铁路费县段电气化改造,扩大枢纽站场腹地范围,增加站区货物集散辐射地域,综合提高路网站点的周转和效益。 ---公路:加快公路建设。“十二五”期间,重点建设蒙台公路费县段,新建连接沂南双候至平邑魏庄的省道、205国道西撑工程。升级改造S234、S240、S342等省道干线公路,逐步建成“十一纵、十一横、一环两带”的公路网络,基本实现公路网络规划“30·15”目标。提高农村公路技术等级,到2015年,85%以上县道达到二级以上公路技术标准,并建成绿色通道工程;95%乡道达到三级以上公路技术标准。到2015年,公路总通车里程达到2781公里。 ---管道:按照高起点、多功能、配套全、便捷用的服务功能要求,加快推进经济开发区水、电、气、暖、通信和电子信息等地下管网规划建设。配合做好岚山-东明输油管道建设,确保一期2000万吨输油能力,并配合做好日常维护。 2、保护水资源生态 继续建设“祊河美化”工程,完善祊河南岸滨河大道功能,启动北岸滨河大道规划工程,为南北岸工农业发展和城区供水提供水源保障。完善城镇供水管网建设,大力发展乡村水网,进一步提高集中供水覆盖率。加快以祊河为主的沿河防洪、灌溉、河道整治和绿色美化建设,加强以许家崖、石岚水库为重点的水源地的保护,以打造生态小流域为重点,继续抓好水库上游及周边的水土流失防治,建立完善水环境生态保护体系。到2015年,城区总供水能力达到60万m3/d,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到80%以上。 3、能源保障工程 加快城区电网扩建和改造升级,重点推进经济开发区配电及供电线网的地下铺设工作,进一步增强费县电网的供电能力,适应城镇和开发区经济快速发展对电力的需求;对农村电网进行升级改造,提升农网供电能力和可靠性。积极创造条件推进费县电厂二期项目尽快开工建设。确保费县能源供应和能源安全。 坚持可持续发展理念,以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为目标,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低碳经济和绿色经济,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原则,以节能、节水、节材、节地为重点,探索发展循环经济的有效模式,逐步建立全社会资源循环利用体系。在先进制造业、能源建材、医药生化、木材精深加工等行业建设一批循环经济试点示范项目。推广生态工业示范园区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将费县经济开发区建设成为国内先进的循环经济园区。大力支持企业发展废物回收再利用产业和环保产业,提高资源循环利用率。大力发展低碳经济,探索发展碳汇产业,构建低消耗、低排放、低污染的工业、交通和建筑体系。大力推进节能减排,积极推进现有企业采用国内外先进生产工艺设备,对浪费资源、污染环境的工艺、技术、设备和企业实行强制淘汰,强化建筑节能等新技术应用,新上固定资产投资项目严格实施节能评估。实行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严格水资源有偿使用,限制发展高耗水行业,遏制地下水超采。严格耕地和基本农田保护,集约配置各类新增建设用地,结合新农村建设和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加快农村建设用地整合,提高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 坚持防范与治理相结合,立足于从源头上控制环境污染,加强污染治理、监测和监管,严格控制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提高环境承载能力。加强饮用水源地保护,坚决取缔饮用水源地保护区内的排污口和污染源。加强沿河两岸及库区周边等重点区域的生态保护,加大对直排河湖、库区工业污染源和污水处理厂的监管力度,强化陆源和近河、湖泊、水库沿岸的污染防治。加大对祊河等大中小河流域的综合治理,确保主要河流水质达到水环境功能区划要求。维持和恢复水生态功能,维护和发展生物多样性,加强对蒙山、大青山等国家森林区和自然生态区的保护。加强大气污染综合防治,严格控制二氧化硫排放量,有效治理粉尘污染。严格实施排污总量控制和排污许可证制度,实施工业废水治理和再提高工程,突出抓好五金建材、能源化工、医药生化、水产品加工、农村畜禽养殖等行业的污染治理,确保工业污水达标排放,鼓励企业进行污水深度处理,争取实现中水回用。完善城镇污水处理设施及配套管网,建成一批城镇及工业园区污水处理厂,提高污水处理率,污水处理厂要建成中水回用设施。提升固体废物处理中心垃圾无害化处理能力,提高垃圾无害化处理水平。加强土壤污染防治,建立健全危险废物安全处置体系,加强对医疗废物集中处理设施标准化建设和运营的监管。严格执行国家产业政策,实行产业集中区区域环评、建设项目环评、限期治理、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与主体项目“三同时”等各项环境管理制度。强化重点污染源在线监测,加大环保执法力度。支持探索排污权有偿交易机制,调动企业治污积极性。到2015年,上冶、梁邱两个中心镇和探沂、刘庄、胡阳等经济强镇各开工建设1处1万吨以上的污水处理厂。改善城镇环境质量,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 注重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有机结合,保护、培育和发展森林生态体系,完善建设北部以蒙山、大青山为主体、南部以老虎山等青石山区为中心的森林生态区,平原丘陵林果绿化生态区和城区园区绿色隔离生态区,不断提高林木覆盖率,建设生态屏障,提高碳汇能力。建立完善的山区、平原、河湖、城镇、产业区综合生态防护体系,抓好祊河河道两岸园林式绿色画廊建设和钟罗山森林公园、温凉河沿岸公园建设,推进城区生态环境综合治理,保持良好生态环境。积极探索公益林管理的机制与方法,搞好封山护林,保护和增加林草植被。加强城市绿化和村镇绿化,积极探索生态公路建设。在产业园区周边规划建设绿色生态隔离区,建设城区和产业园区绿色隔离带,形成网络化的区域生态廊道。 以建立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方向,加强改革开放的总体指导和统筹协调,加快制度建设和体制创新步伐,全方位高水平扩大对外开放,形成有利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机制,不断增强经济社会发展的动力和活力。 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紧紧抓住影响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以更大决心和勇气进一步解放思想,推进体制创新,完善工作机制,培植发展新优势。 1、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按照“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的要求,合理界定政府在市场经济活动中的职能范围,加快政府职能转变步伐。进一步推进政企分开、政务分开和政事分开,使政府的工作重心转到制度建设、政策制定以及统筹协调、维护竞争秩序上来。调整公共财政支出结构,加大公共产品、公共服务设施投入,增加社会公益事业经费,强化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按照由政府财力承担公共服务职责、非公共服务领域由市场配置资源的原则,搞好事业单位改革。完善政府民主化、规范化决策机制和自我约束机制,提高重大决策的公众参与度和透明度,强化外部监督约束,实行政府行为责任追究制度。全面推行依法行政,加快建立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法治政府。 2、深化财税价格体制改革 确立公共财政服从和服务于公共政策的原则,确立履行公共服务职责与提供公共服务财源相对称的原则,合理界定县、乡镇政府间的财政责任,调整收支关系,合理划分税收征管和分享权限。加快推进预算管理制度改革,完善政府集中采购制度。深化价格改革,以生产要素和资源性产品为重点,进一步完善价格形成机制,发挥价格机制对资源开发和使用的调节作用。 3、稳步推进企业改制上市 积极支持、培植和推动具备条件的企业上市融资和债券融资,重点培植新时代药业、山东吉祥建材、银光镁业等企业上市,积极培育罗欣药业、曙光铸造、泰森木业等后备企业上市资源。鼓励非公有制企业进行股份制改造,建立现代产权制度。支持有条件的企业通过兼并、收购、联合等方式,向主业突出、市场竞争力强的大公司大集团发展。 4、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 着力营造公平竞争、机会均等的法制环境、政策环境和市场环境,积极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加快发展。重点支持探沂、刘庄、胡阳等镇的集体合作组织和自然人利用毗邻兰山区的边界优势,大力发展商贸物流、承接产业转移和优势产业。进一步放宽市场准入,凡是法律法规未禁入的行业和领域,都允许非公有资本进入,并放宽股权比例限制。完善社会服务体系,规范发展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拓宽非公有制经济的融资渠道。 树立全球化、多元化深入发展战略,坚持把招商引资作为加快发展的首要任务,坚持把对外开放与产业优化升级结合起来,全方位、高水平地扩大对外开放。 1、加大招商引资力度 把招商引资与促进产业结构调整、提高技术水平和研发能力结合起来,提高经济整体素质。引导资金投向开发区大工业、传统优势产业、旅游业、环保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城郊农业以及基础设施等领域,更多地引进高端产业、终端产品、环保型项目,严格控制高耗能、高污染、低附加值项目。改进招商方式,培养专业招商队伍,实施专业化招商。优化利用外资结构,提高利用外资水平。突出做好对日韩、欧美的招商引资,积极发展与港澳台的经贸合作,全面推进企业与世界500强的合资合作,更多地引进世界知名企业和名牌产品。创新利用外资方式。在扩大直接利用外资的同时,采用境外上市、风险投资、证券投资等多种方式积极利用外资。加快经济开发区产业园建设,创新发展思路和发展模式,建成引资先导基地、技术人才高地、引进技术再创新的示范基地。 2、加快转变外贸增长方式 以提升出口产品的国际竞争力为核心,以科技进步为动力,以培育出口品牌为重点,大力实施科技兴贸战略,努力开拓国际市场,提升参与国际分工的层次和水平。加快优化出口商品结构。集中力量扶持工业制成品、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的出口,提升农副产品的科技含量。积极引导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积极承接国内外先进制造业特别是附加值高的中高端制造环节的转移,着力提高加工贸易产品档次和附加值。加快实施出口品牌战略。引导企业树立品牌意识,支持和鼓励具有自主品牌的产品出口,大力实施市场多元化战略。 3、扩大对外开放领域 充分利用国外资源,积极主动地参与国际分工合作。拓展利用外资的领域。力争在交通运输、通讯、金融、保险、教育、医疗、中介服务和旅游等领域实现利用外资的突破。实施“走出去”战略。鼓励有实力的企业到国外重要资源产地进行战略投资。鼓励和支持优势企业到境外建立生产基地和分销网络,增强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支持优势企业采取跨国并购、股权置换、境外上市等方式开展跨国投资经营。 4、优化多元投融资环境 进一步健全外商投诉求助处理和督办机制,创造长期稳定的政策环境和公平公正的法制环境。制定统一、规范、透明的投资准入政策,简化项目核准备案程序。建立从项目洽谈到投产的一站式全程服务机制,完善外贸、银行、财税等部门协作机制。 把自主创新作为转方式、调结构的根本动力,以提高自主创新和成果转化为重点,围绕发展壮大费县产业综合实力提升核心竞争力,突出抓好科技成果转化、高新技术产业培育和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努力建设创新型城市,为打造鲁南经济带费县县域经济高点提供有力的科技支撑。 大力推进“人才强县”战略,推动全县人才总量的增长和人才素质的提高,促进人力资源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为我县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大智力支撑。为顺利实施“十二五”规划提供人才保障。 1、全面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以“服务发展、人才优先、高端引领、整体开发”为指导方针,加大全县人才队伍建设力度,建立健全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人才资源开发机制。继续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健全以品德、能力、业绩、效益为重点的选拔任用、评价和激励机制,逐步形成促进各类人才干事创业和发展的长效机制。坚持党管人才原则,不断优化人才发展环境,营造重才爱才的社会环境。健全人才投入机制,切实提高人才投入效益。强化基础教育和实践锻炼,改善人才创业环境,发展职业技术教育,完善终身教育体系,充分发挥教育、培训在培养人才中的基础性作用。坚持人尽其才 才尽其用,统筹推进党政人才、企业人才、专业技术人才、高技能人才、农村实用人才、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大幅度提高我县人才总量及质量。通过科技成果转化促进会,“企业科技孵化器”等途径,大力开展国内外人才智力引进。做好就业指导服务,认真实施“三支一扶”等基层就业项目,建立未就业大中专毕业生再培训机制。 2、调整优化人才结构 根据全县产业结构现状,积极推动人才资源组合,创建特色产业人才培育机制。大力开发转型发展重点领域急需紧缺人才,着眼于推进产业结构调整、促进经济转型升级,围绕高效生态农业、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旅游文化等产业领域造就一支高素质现代产业人才队伍;大力开发教育、医疗、卫生、体育等公共服务人才。加速调整专业技术人员职称结构,提高中、高级人才结构比例。积极吸纳海内外高层次人才和紧缺急需人才来我县创业,吸引高级科技人才到企业服务,加快人才集聚。开展技术合作与学术交流,尽快聚集高端人力资源。 3、营造凝聚人才的良好环境 牢固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念,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创新人才工作机制,大力培养、积极引进、合理使用各类人才,为现代化建设提供强大的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持。加快建立人才辈出、人尽其才的人才发展机制,建立人人能成才的机会均等的人才培养机制,建立有利于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公正、公平、竞争、择优的人才选拔任用机制,建立主要由市场配置人才资源、人才自由有序流动的配置机制,建立以能力和业绩为导向的人才主要由群众评价、市场评价、社会评价的人才评估机制,建立科学有效的奖优惩劣的人才激励机制。实行专业技术职称评审社会化与规范化,建立和完善优胜劣汰的竞岗机制。健全和规范各种奖励制度,完善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参与收益分配的具体办法。积极引进世界500强、中字号、国字号和大型民字号企业投资建设研发中心基地及外来人才创业园,广泛吸引国内外高层次科技创新人才。实行人才发展专项扶持政策和政府津贴制度,设立引进高层次人才专项基金;建立健全高层次人才社会优待机制,鼓励社会各界在医疗、购房、交通、子女入学入托等方面给予高层次人才优惠待遇。完善有利于吸引人才的住房、子女入学等配套政策。 实施科技重大专项和重大产业技术开发专项,掌握一批有重大带动作用、具有相对优势和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关键技术、共性技术和配套技术,加强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坚持以企业为主体,以技术创新联盟为纽带,以提高企业科技创新和市场竞争力为目标,重点选择对全县经济和社会发展有重大带动作用的优势科研领域,鼓励原始创新,引导集成创新,大力推动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努力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重大科技成果。加强与重点高校、科研院所的产学研合作,建立完善区域性科技创新体系。实施科技创新企业工程,力争建立1个国家级工程实验室,2个院士工作站。积极抓好以企业为主体的科技创新平台建设,构建区域性重点产业技术创新联盟。鼓励大专院校和科研院所到企业设立中试基地,形成研发-中试-产业化联动的机制。鼓励和引导企业强化品牌意识,积极培育名牌产品。到2015年,全县省级及以上名牌产品达到100个,省级著名商标达到50个。 建立稳定的多渠道科技投入机制,发展创业资本市场,建立完善创业资本投入、运营机制和退出机制,支持有条件的创新企业在国内中小企业板、创业板上市融资。设立创业投资引导资金,积极引进创业投资公司。健全知识产权保护体系,营造保护知识产权的制度环境。用足用好国家、省、市有关促进科技创新的优惠政策,在科技投入、资源融合、人才引进与培育、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科技管理队伍等方面改革创新。 完成“十二五”时期的目标任务,必须全面正确地履行政府职责,进一步解放思想,深化改革,建立完善干事创业机制,营造优化创新发展环境,在全县上下形成齐心协力谋发展的良好氛围,加快推进我县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根据“十二五”规划的实施要求,把握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有效运用政府掌握的公共资源配置手段,制订实施好公共政策,正确引导市场主体,促进发展目标的实现。 1、积极引导市场需求 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各项宏观调控政策,发挥消费、投资、出口的协调拉动作用,注重调节和改善需求结构,逐步提高消费率,增强消费拉动作用,以增加农民和城镇中低收入居民的收入为重点,完善消费政策,引导居民扩大绿色消费,推动消费结构升级,提高整体消费能力。为 “十二五”规划的实施提供内需原动力。调整优化投资结构,推进政府投资着重支持城区基础设施、社会公共服务、资源开发利用、生态环境保护以及产业园区配套等领域的项目建设,加强和改善经济社会发展中的薄弱环节。及时发布产业导向信息,引导社会投资向优势产业转移,运用多种投融资工具,支持符合费县经济要求的行业发展,为“十二五”规划的实施提供市场空间。 2、科学安排财政预算 根据公共财政服从和服务于公共政策的原则,按照规划确定的发展目标和工作重点,编制实施好年度财政预算,加强收入组织和支出管理,合理界定政府支出范围,优化支出结构,保持收支基本平衡,提高公共财政的能力和水平。逐步提高社会基本公共服务支出占各级财政支出的比重,重点保障义务教育、公共卫生、社会保障、公共安全、环境保护等方面支出需要,按照维护社会公平要求,整合专项资金,规范使用管理,切实履行好再分配职能。根据城市建设阶段变化,统筹财政时序安排,适当增加基本建设资金投入,合理安排基本建设预算,促进城区功能定位落实和经济发展、社会进步。 3、合理调控土地供应 根据“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对土地的要求,科学编制和严格实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调整土地利用结构,拓展土地供给能力,以供给调节城乡建设用地总规模,保证项目建设需要。制订实施好年度土地供应计划,以节约为核心统筹各业建设用地,提高投资强度,合理把握土地开发和投放时序,实现土地利用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的根本转变,更好地保障城乡发展建设的实际需要。严格控制建设用地规模,着重用好现有存量建设用地,从严控制新增建设用地。调整土地供应结构,优先满足关系城市布局调整、功能提升的重大基础设施建设,优先支持增强经济发展后劲和整体竞争力的重大产业项目,优先保证生态建设用地需要。对现有农村居民点、独立产业用地要加以整合。保持房地产土地供应适度规模。 4、加强政策协调落实 为保证实现“十二五”规划发展目标,要在分析梳理现行政策的基础上,着眼于发展的关键领域,适时制订出台一批重大的经济社会发展政策,形成对发展的有力支撑。主要是:制订促进现代服务业发展的政策,积极促进全县现代服务业健康快速发展;制订促进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政策,推动文化创意产业加快发展;制订实施支持科技创新的政策,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制订实施支持发展循环经济的政策,加快建设节约型社会;制订实施加强人口综合调控的政策,促进新型调控机制建立;制订实施扩大社会保障覆盖、完善社会救助的政策,增进社会整体福利;制订实施加强农民培训的政策,促进农村劳动力加快转移和农村人口城镇化;制订实施生态补偿政策,促进生态费县建设;制订全县重大项目配置实施办法,促进城市功能分区落实和区域有序发展。适时修订和发布产业导向目录,引导产业结构升级。完善总部经济政策,鼓励高端产业发展。完善中小企业促进政策,增强发展活力。加强各项政策间的衔接协调,减少和克服政策摩擦,确保“十二五”规划实施效果。 “十二五”规划的实施关系我县未来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全局,全县上下要进一步明确责任,量化目标,逐级落实,严格监督,圆满完成规划确定的发展重点和主要任务。 1、健全完善规划实施长效机制 进一步建立规划实施的各项制度规定,努力形成用制度规范从政行为、按制度办事、靠制度管人的机制。严格规划实施责任制,将优化规划实施目标任务纳入部门考核范围,提高行政效率。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提高工作效率。规范行政执法行为,提高行政水平。进一步加强行政效能制度建设,提高服务水平。 2、健全完善规划动态实施机制 统筹健全规划体系,明确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在各类规划中的主导地位,提高规划管理水平和实施效率。完善衔接协调机制,下级规划要服从上级规划,专项和区域规划要符合本级和上级总体规划,确保专项规划在总体要求上方向一致,在空间配置上相互协调,在时序安排上科学有序。完善动态实施机制,通过年度计划分解落实主要目标和重点建设任务。改革考核评价机制,建立完善政府职责事项和约束性指标落实目标责任制。 3、健全完善规划分类实施机制 正确履行政府职责,合理配置公共资源,有效引导社会资源,明确和落实部门责任,县直各相关部门要按照职责分工,做深做细专项规划和区域规划,把总体规划中的政策性内容和重大建设项目进行细化和延伸,建立健全重大项目推进机制,确保重大项目和重大工程的实施成果。确保规划落到实处。 4、健全完善规划实施管理监督机制 本规划由县人大、政协及政府督查、发改等相关部门分年度和中期检查规划实施情况,合理把握规划实施的阶段重点和建设节奏,统筹进度安排,制订实施好年度发展计划,围绕规划纲要确定的发展目标和主要任务,明确进度要求和具体政策导向,确保规划目标任务有计划、按步骤地得到落实。完善考核评价,政府各部门按照职责分工,将规划纲要确定的相关任务纳入本部门年度计划,明确责任和进度要求,切实抓好落实。加强实施监督,健全重大事项报告制度,定期将规划目标和主要任务的进展情况向县人大常委会报告,向县政协通报。搞好滚动衔接,组织好规划实施的监测和中期评估,积极借助社会中介组织力量,多角度分析评价规划实施效果和政策措施落实情况,及时发现问题和提出改进意见,保障规划目标实现,促进全县发展总体战略目标的有机衔接、逐次推进。本规划纲要一经批准,由县人民政府组织实施。规划实施期间由于特殊原因确需调整时,按有关程序报批,依法实施调整。 |
||||||||||||||||||||||||
【关闭窗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