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历史文化。费县悠久的历史孕育了光辉灿烂的历史文化,积淀了丰厚的历史文化资源。有以孔子七十二贤中的闵子骞、三国名将臧霸、西晋军事家羊祜、唐代书法家颜真卿等为代表的一批历史名人;有康熙、乾隆留下的诗文,有米芾、秦观留下的墨宝,有“庆父不死、鲁难未已”、“祸起萧墙”等一批与费县有关的历史典故和成语;有以国家一级文物徐子鼎、曾子鼎为代表的馆藏文物7000余件和以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费县故城遗址为代表的国家、省、市文物保护单位21处,数量居全市第二位;有唐槐、唐银杏树、古柏,有颜林,有醉翁亭碑、颜文忠新庙碑、季桓子井碑,有明朝建的玉泉观、枕流亭、凤山桥;有周墓群、汉墓群、汉画像石墓,有故城、防城、许由城、鲁郎城等遗址,有大汶口文化遗址、龙山文化遗址、商代文化遗址等150余处。
(二)红色文化。费县1929年就建立了中国共产党的组织,抗战以来,全县1.2万多人参军,15.6万人支前,1700多人为国捐躯。而且在境内直接进行过大青山胜利突围、柱子山歼灭惯匪刘桂棠、解放费城等大小战斗上百次,共同谱写了一曲曲赞歌和创造了根据地文化、解放区文化,1939年11月上旬,中央军委关于抗大第一分校东迁山东抗日根据地就地培训山东抗日干部,同时对第一分校的领导进行调整,周纯全为校长,李培南为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韦国清为副校长兼训练部长。抗大第一分校在敌后办学7年多,其中在沂蒙山区学习、工作、战斗了6年多,为军队和地方培养干部2.4万余名。现有一一五师、抗大一分校和鲁南军直属卫生所旧址,陈毅、罗荣恒、徐向前、谷牧等老一辈革命家在这里战斗工作过,留下了光辉的足迹。1940年抗大一分校文工团团员阮若珊、李林于东蒙山下的白石屋创作的《沂蒙山小调》,已成为代表沂蒙革命历史文化的名曲和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60多年来久唱不衰,在国内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特别是发生在1941年的大青山突围战,被原国务院副总理谷牧称为“北有平型关,南有大青山”,大青山革命纪念地已被团中央命名为“全国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三)奇石文化。费县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地质结构,不仅赐予人们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各类矿产资源岩块,同时也赋予人们欣赏把玩的各种奇石,尤以金星石、燕子石、天景石为费县独有,用以装点的费县园林石储量全国第一,集“瘦、漏、皱、透、丑”于一身,形态奇、体个大,被列为山东省重点旅游观赏项目,享誉中外。因此,费县应运而生了一支宏大的研究、开发、收藏、雕刻、展销奇石的队伍和厂店,凭借丰厚资源,使这些享誉中外的稀世珍石,以奇特的形态,璀璨的光彩,天成神工的艺术,高雅的韵味,进入国内外无数名胜景点,装点广场庭院,登上大雅殿堂,美化着人们的生活,陶冶着人们的情操,先后获得“全国石文化先进县”、“中国奇石之乡”的美誉。
(四)民间艺术。费县文化底蕴丰厚,民风朴实,人民勤劳聪慧,加上独特的地理环境和早期的经济繁荣,才养育了费县民间传统文化艺术这朵奇葩。费县的民间传统文化厚重而丰富多彩。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和较高的艺术品位。千百年来,历代劳动人民在生产和生活中,以他们的勤劳和智慧创造了绚丽多姿的民间、民俗传统文化艺术。费县民间传统文化艺术品类繁多。从艺术门类分,大致可分为民间文学、民间戏剧曲艺、民间舞蹈、民间音乐和民间工艺美术五大类。民间戏剧曲艺包括地方传统剧种和说唱、杂技、魔术等。历史上流传的民间曲艺有“靠山梆子”、“三弦平调”、“弦子鼓(瞎汉调)”、“大鼓书”、“评书”、“山东快书”、“渔鼓”等十几个曲种。 “靠山梆子”又名“溜山梆子”,是费县独创的剧种,产生于费县,流传于费县、蒙阴、滕县、峄县等几县山区。乾隆年间,中西蒋村道人曹合泰,将一些民间曲调和柳子腔加工修改,孕育了其基调,后又经过几代艺人的加工修改又在唱腔中揉进山东梆子、河南梆子等优美曲调,并在旋律、结构、板式上进行了多次修改,成为独立的剧种,深受广大村民的欢迎。舞龙灯、舞狮子、撑旱船、打花棍、踩高跷、扭秧歌等多种舞蹈形式,多在喜庆节日、山会、庙会期间演出。费县舞龙清代就有表演。费县民间手工艺也非常丰富,主要有剪纸、刺绣、编织、木刻、石雕等。
(五)儒文化和颜氏文化。春秋时,儒家思想创立人、至圣先师孔子门下的曾点、曾参、仲由、闵子骞、原宪、澹台灭明等多位高徒都籍于或后定居于鄪,他们均是儒家思想的重要传承人。就连《论语》中的众多掌故也都源出于鄪。因此,鄪地素有“圣人化行之邦,贤人钟毓之地”和“儒家学道名区”之称。后来复圣颜子的40世孙颜真卿也被称为唐代硕儒。这些均为费县奠定了深厚的儒文化底蕴,而且不断传承光大,影响至今,使这里成为礼仪之邦名区之一。复圣颜子是孔子的第一大弟子,颜子文化是儒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广义的颜氏文化与儒文化一样为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费县是琅琊颜氏发祥地,古琅琊临沂孝悌里即今费县诸满村,自颜子24世孙颜盛仕三国魏徐州刺史时徙居于此,为琅琊颜氏始祖。之后,颜氏宗族从这里繁衍徙居全国各地乃至海外。因此不仅琅琊颜氏古迹和历史名人成为费县人文古迹和志书记载的重要部分,而且自上世纪90年代初成立颜真卿研究会,修复原有部分古迹,新建有标志性纪念物,征集发掘资料,会同上级有关部门先后举办“首届全国颜真卿学术研讨会”,编纂出版了中国第一部《颜真卿志》,举办中国颜真卿奖全国书法大赛,派员参加并邀请第七、八两届世界颜氏宗亲联谊大会的海内外颜氏后裔来费县考察、寻根、祭祖,进一步密切了费县与国内外颜氏家族的联系,促进了颜氏文化的发展。
(六)孝悌文化。春秋时,孔子的两位高徒,宗圣曾子、笃圣闵子,均以孝道名垂青史,“曾参之孝,精感万里”和闵子“鞭打芦花”的故事流传至今,其孝德一直影响着费县和中华民族。晋代的颜含更以“悌”闻名天下,为侍奉成了植物人的兄长,“足不出户13年”,两兄长病逝后,又亲自煎药尝药,千方百计医好其二嫂双目失明的眼疾。颜含的“悌”行感动世人,因号其居为“孝悌里”。费县旧志记载孝悌的人物事迹举不胜举,正是这些先贤的“孝悌”德行和《颜氏家训》影响和孕育了费县世世代代纯朴的“孝悌”民风和传统美德,成为推进社会文明进步的道德基础。
(七)忠烈文化。祖籍费县的唐代“双忠”,即忠节公颜杲卿,文忠公颜真卿兄弟二人,先后为抗击安禄山和抵制李希烈的两次叛乱,宁死不屈,以身殉国,是封建社会最典型的“忠臣烈士,千秋典范”,他们刚正义烈的气节和精忠报国的思想深深影响了后来的文天祥、岳飞、杨家将、左宝贵等一代代的名臣义士,为国捐躯。也滋育了费县人为国献身的精神。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涌现出了费城暴动领袖朱志诚、回民游击队长魏立久、“战斗英雄”刘光荣、“爆破大王”栗广山、井冈山“红一连”连长孙伯迎、“华东一级人民英雄”刘加其等一大批英雄烈士,他们用鲜血和生命凝铸了国家民族之魂,成为民族文化和沂蒙精神的精髓和精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