朗读
上冶高桩馒头
发布时间:2020-08-02 00:00 点击次数:
文字大小:

高桩镘头,又名呛面馍馍,因细高形美味香而得名。

在山区,很久以前就习惯蒸窝窝头,相传清初康熙皇帝下江南路过沂蒙山区,微服私访走了一天,又饥又渴,来到山村一农户家,这家农妇用荞麦面、高梁面、豇豆面混合蒸的窝窝头,招待了他,康熙吃着非常香甜,竟一气吃了六七个。他回到北京就令御膳房蒸这种窝窝头,御厨做了许多花样,但口味都不及农妇蒸的,只得派御厨来沂蒙山向那农妇求教。于是,这种细高的混合面窝窝头,便传开了。后来,临沂有位姓叶的师傅,在传统高窝窝头的基础上,改用小麦粉、豇豆粉和栗子粉,经过精和、杠压、 细揉,精制成直径6厘米,高16厘米左右的木桩形, 然后用笼蒸,笼内急发酵,蒸出的馒头质地松软,富有弹性,白生生、香喷喷,绵软筋道,甘甜可口,别有风味,称为高桩馒头。从此,高桩馒头传遍沂蒙山区。清末民初,费县城殷家巷的殷家、杨家和上冶街的高桩馒头最著称,流传至今。

    上一条:马庄柿子
    下一条:薛庄酥火烧
    X
    选择其他平台 >>
    分享到